炼油转型破局:调整产品结构 重塑竞争优势
炼油转型破局:调整产品结构 重塑竞争优势
随着能源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炼油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新能源革命的冲击下,传统炼油企业如何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本文通过多个炼油企业的实践案例,为您揭示炼油行业的破局之道。
把准市场周期推进“减油增化转特”
近年来,国际油价高位宽幅震荡,新能源革命迅猛发展,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于2024年7月突破50%大关,柴油受LNG(液化天然气)替代影响,整体供需矛盾、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炼化企业经营压力向全产业链蔓延,石化行业正在迎来历史性转折。
面对大变局带来的大动荡、大调整蕴含的大机遇,炼油企业正通过技术革新、产业链延伸、多元化布局等举措,优化炼油结构、增产高附加值产品。
统筹资源加快优化炼油产品结构
经过“十三五”和“十四五”的产能释放,我国炼化行业已从以资源和需求为主要驱动力的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结构优化调整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成品油达峰、化工市场饱和、碳排双控政策落地等背景下,炼化企业需要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加快实施炼油产品结构优化调整。重点是研究生物质处理、塑料回收等工艺,推动原料多元加工,并探索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总流程的耦合,进一步提高产业链韧性和绿色化水平。
扬子石化:精“调”细“改”释放创效潜能
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包含26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280万吨/年催化装置、150万吨/年S-Zorb装置等。该项目一次开车成功并达到集团公司同类装置开车最高水平,使扬子石化重油加工能力大幅增强,为产品结构再优化奠定了基础。
通过优化催化回炼加氢柴油工艺、调整反应温度与剂油比等措施,扬子石化不仅将柴油产量压减至历史最低,而且汽油生产成本还降低了300元/吨。同时,通过改造干气提浓装置,该公司装置富乙烯气产量达3100吨/月,富乙烯气中乙烯含量也从之前的33%提高至36%。目前,该公司乙烯高附加值产品收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跻身集团公司先进行列。
据统计,2024年,扬子石化汽油、液化气、轻石脑油、航煤等高附加值产品收率增幅显著,石油焦、沥青等低附加值产品产量稳步下降,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开车效能得到全方位释放。
上海石化:用高性价比原油产出高附加值产品
上海石化通过实施升级改造,对管道和储罐空间进行优化,实现原油进厂“管输+海运”两条腿走路。同时,新增电脱盐罐,让装置顺畅地“吃上”高性价比原油。
为更好地“消化”高性价比原油,上海石化实施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推动航煤、烷基化油等高效益产品增产增销、多产快出。2024年,上海石化航煤产量比上年增长22%,创历史新高。
北海炼化:紧跟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北海炼化通过优化原油结构、产销储运系统性优化等措施,有效增强了盈利能力。全年高附加值产品收率增加0.36个百分点,沥青产量比上年下降2.9万吨。同时,通过技术攻关,北海炼化首次实现低排阳极用石油焦量产,稳定向区域内企业供应饱和气和石脑油,助力区域整体效益最大化,全年饱和气产量比上年增加6.6%,石脑油产量比上年增加22.78%。
高桥石化:重构产业链强化“油转特”
高桥石化结合自身实际坚持“走两头、控中间”,持续推进“油转特”,以效益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增产化工轻油、航煤,压减汽柴油。通过新产品成果转化和生产过程优化,高附加值产品持续做大做强。去年,公司生产重质润滑油比上年增加逾20%,增效显著。
随着市场对工业用苯的需求量上升,高桥石化制定连续重整装置增产工业用苯优化措施方案,从原料控制、反应深度及分离精度三个方面,制定9条措施进行生产调整。装置克服苯抽提非芳水洗塔的运行困难,投产溶剂在线净化单元,苯抽提维持满负荷运行,日均苯产量维持在180吨高位运行。去年,该公司苯和高沸点芳烃溶剂产量比上年实现增长,低价值工业用碳十粗芳烃产量较往年相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