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幅、半画幅、C画幅、残幅,不同称呼下的历史故事
全幅、半画幅、C画幅、残幅,不同称呼下的历史故事
在摄影领域,全画幅、半画幅、C画幅等术语经常被使用,但它们的具体含义和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些术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实际上,"半画幅"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标准称呼。我们一般把APS-C画幅的称为半画幅,主要是因为这个幅面的感光元件尺寸面积大约是标准135mf幅面的一半,所以俗称半画幅。不过,严格来说应该叫APS-C画幅。
APS画幅是在胶卷时代末期出现的一个画幅规格。最初的胶卷规格非常多,无论是120/135还是110,都是规格编号,从底板到胶片,厂家整出来的规格那是真心多。那时候,作为影像记录,不仅仅是拍照,更多时候是拍电影的。
本身拍照最初是120规格,也就是高60mm,长度可以45、60、70、90等等长度。而标准135规格是电影胶片,也就是单格24X36mm,因为高24mm加上边齿就是35mm高,所这个规格也叫35mm胶片。
我们常说的35mm电影机就是使用的这种135规格胶片。后来柯达公司把这种规格胶片卷起来装进一个小暗盒中,而这种暗盒非常适合装在小相机,在以徕卡为代表的厂家大量生产使用这种装135规格小卷暗盒的相机,这种相机就被称为135规格相机。
135相机因其体积和画质平衡,最终进入家庭并普及化,最终演变出了最好的取景方式:单反模式。最后135规格单反成为了绝对主流。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几个大厂共同开发一个基于135规格的新规格,其目的是利用胶片外部一些边缘区域记录拍摄信息,比如光强、快门速度、光圈信息、时间、镜头信息等等。这个标准被称为:先进影像系统。简称APS。
参与这个规格的,属于行业内135规格的龙头企业,标准的3+2。其中3是相机产业御三家:佳能、尼康、美能达。而2是胶卷行业前二:柯达、富士。本来这几个绝对的规则制定者搞出来的规格肯定能通行天下,可惜,这个系统诞生的时间太晚了,晚到了已经是九十年代末期,也是135胶卷时代的末期了。
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早期的感光元件非常贵,良品率很低,大面积的感光元件尤其超高成本,所以早期数码相机多数是很小底的。而使用135规格的数码单反是真正的奢侈品,除了财大气粗的图片社记者们,没几个人用得起。
但是,市场需求总是有的,于是无论是佳能还是尼康,都准备推出比135规格小一点,但是别小太多,并且有成熟设计新规格,用在单反结构上,于是当年生不逢时的APS规格尺寸就被再利用了。尼康直接使用了APS-C规格,比当初的略小一点点。而佳能使用了APS-H和APS-C两种,最后APS-H也停产了,只用了APS-C规格。
不过尼康佳能的APS-C规格实际上都比原始胶片规格的APS-C都略小一点。胶片的APS-C规格是24.9X16.6mm,对角线长度29.3mm,面积是413平方毫米。而尼康的23.6X15.8mm,对角线是28.4,面积是373平方毫米。佳能还要小一点,22.3X14.9mm,对角线是26.8,面积是332平方毫米。
顺便说下,这个也就是为什么佳能的C幅面镜头等效焦距是X1.6,而尼康是X1.5的原因。所谓这个等效是视角,而这个和感光元件对角线倍数完全一样。
135规格的标准尺寸:24X36mm被称为全画幅,而C幅面感光元件面积大约是这个135规格全画幅面积的一半,所以简称半幅,又相对这个“全”画幅,所以又叫残幅、截幅了。
其实,严格上,都应该叫APS-C画幅规格,可以简称C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