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增多揪出慢性白血病
血小板增多揪出慢性白血病
在日常血常规检验中,血小板增多的现象并不少见。本文通过一个以血小板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T)病例,探讨了其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鉴别诊断要点。
案例经过
简要病史
患者,男性,67岁,因“胸闷心悸”,查血常规发现异常入院。
查体:体温36.8℃,脉搏70次/分,呼吸18次/分。神志清,呼吸平,无贫血貌,全身皮肤无明显瘀点瘀斑,两肺呼吸音粗,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
既往史:有高血压、糖尿病10余年。家族史: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26.1×109/L,血红蛋白 117g/L,血小板 2197×109/L。
镜检手工分类:白细胞数增多,分类中性粒细胞占71%,淋巴细胞占20%,单核细胞占5%,嗜酸性粒细胞占2%,嗜碱性粒细胞占1%,中晚幼粒细胞占1%,RBC形态大致正常,血小板明显增多,散在分布。
血片:
图1 血片 瑞吉染色×1000
图2 血片 瑞吉染色×1000
根据血常规和形态学分析,初步考虑是否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细胞学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G=79.5%,E=15%。粒系比例增高,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细胞比例增高,嗜酸比例偏高,各期细胞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细胞全片512只,血小板增多,成堆分布易见。为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象,并不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图3 骨髓片 瑞吉染色×1000
图4 骨髓片 瑞吉染色×1000
流式免疫分型:
图5 流式免疫分型报告
细胞遗传学:可见克隆性t(9;22)(q34.1;q11.2)。
图6 细胞遗传学报告
分子生物学:BCR-ABL 210型阳性。
图7 分子生物学报告
另外,JAK2、MPL和CALR突变均为阴性。
骨髓活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图8 骨髓活检报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诊断:以血小板增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T)。
案例分析
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CML)又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aemia,CGL),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全球年发病率为1.6/10万2/10万。我国1986至1988年的调查显示CML的年发病率为0.36/10万。此后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的年发病率为0.39/10万0.55/10万。
中国CML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中位发病年龄为45~50岁,甚至有不足一岁婴幼儿罹患CML的报道。而西方国家CML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
CML主要累及粒细胞系统,可分为慢性期(CP),加速期(AP)和急变期(BP)。临床起病缓慢,常有乏力,低热,盗汗,腹胀等不适。典型CML白细胞数显著增高,外周血中晚幼粒细胞增多,嗜酸/嗜碱性粒细胞易见,血小板数可正常或增高,超过1000×10^9/L者很少。根据WHO的定义,所有的CML都具有BCR::ABL1融合基因。
CML的诊断/分期标准如下:
不难看出,CML-CP的诊断标准其实并不明确,国内指南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第5版WHO列出了诊断CML的两个必要条件:①外周血白细胞升高;②可检出Ph染色体和/或BCR::ABL1融合基因,或许可作为CML-CP的诊断标准?
但部分CML-T的白细胞计数确实在参考范围内,将“外周血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升高”作为诊断的必要条件之一更为合理。
第5版WHO取消了AP,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一项即可归入BP:
- 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20%
2.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增多(即使<10%)
3.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但取消AP的做法有不小的争议,欧洲白血病网(ELN)的CML诊疗建议和国际共识分类(ICC)依然保留了AP。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aemia,ET)是一种比CML少见的MPN,发病高峰年龄为 50~70 岁,偶发于儿童,无性别差异。ET病程缓慢,患者早期可能无任何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可有疲劳、乏力、脾大等。
与其他MPN不同,其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少见。ET出血症状一般不严重,多为自发性,以鼻、口腔和胃肠道黏膜多见,血栓形成在老年患者中易见,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但动脉血栓形成更多见,脑血管、脾血管、肠系膜血管和指、趾血管为好发部位。
外周血表现为PLT增多(≥450×109/L),多超过(6001000)×109/L,白细胞常升高,大多在(1130)× 109/L,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血红蛋白多正常,但也有轻度增多和减少者。
骨髓中巨核细胞可见胞体明显增大,胞质丰富,胞核多分叶似“鹿角状”。大多数患者(约90%)可检测到JAK2(50-60 %)、MPL(5-10 %)、CALR(25-35 %)这三种基因突变中的一种。
ET的诊断标准如下:
第5版WHO的诊断标准也基本如此。
以血小板增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T)发病率低,在初诊时极易与ET相混淆,确诊只能依靠遗传学。约95%的CML患者有典型的t(9;22)(q34.1;q11.2)染色体核型异常,所有的CML患者均有BCR::ABL1融合基因。根据ET的诊断标准,有BCR::ABL1融合基因可直接排除ET。
以血小板增多为主要表现的CML(CML-T)可能有以下特点:
(1)女性患者为主;
(2)与ET不同,多无反复出血及血栓形成病史;
(3)可无肝脾肿大,少数报道也有脾大;
(4)外周血表现为血小板明显增高(>1000×109/L),白细胞增高不明显(<30×109/L)甚至正常,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5)外周血可不出现未成熟的粒细胞,骨髓中具有无分叶或低分叶的小巨核细胞聚集分布;
(6)与经典CML不同,外周血NAP积分正常或升高;
(7)有特征性的Ph染色体,BCR::ABL1融合基因,BCR::ABL1转录断点通常在e14a2(p210的一种),少见断裂位点似乎比经典CML更多见,JAK2、CALR、MPL突变均为阴性。
该患者为老年男性,因胸闷心悸入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数增高,偶见中晚幼粒细胞,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高不明显,可见血小板明显增多。单纯看血象很难区分是ET还是CML-T,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79.5%,中晚幼粒及杆状核细胞增多,嗜酸比例偏高,红系占15%,巨核细胞全片512只,血小板大中簇成堆易见,符合CML骨髓象。
染色体可见克隆性异常t(9;22)(q34.1;q11.2),BCR::ABL融合基因P210阳性,JAK2、CALR、MPL突变均为阴性,因此可以排除ET及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根据第5版WHO提出的两个必要条件,可明确诊断为CML。
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显著血小板增多的血液肿瘤患者未见得是ET,即使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甚至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CML;应进行Ph染色体和/或BCR::ABL1基因的检测,以避免延迟甚至遗漏诊断,这最终可能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预后,也再次证明了血液肿瘤MICM综合诊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卢兴国,叶向军,徐根波. 骨髓细胞与组织病理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高海燕,刘亚波,吕成芳,陈雪艳. 血液病临床检验诊断[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1.3
[3]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0,41(5):353-364.
[4]沈悌,赵永强.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4版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5]Swerdlow SH, Campo E, Harris NL, et al. (Eds) :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Revised 4th edition. Lyon, France: IARC Press, 2017.
[6]Khoury Joseph D,Solary Eric,Abla Oussama et al. The 5th edi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Haematolymphoid Tumours: integrating morphologic, clinical, and genomic data.[J] .Leukemia, 2022, 36: 1703-1719.
[7]Arber Daniel A,Orazi Attilio,Hasserjian Robert P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lasms and Acute Leukemias: integrating morphologic, clinical, and genomic data.[J] .Blood, 2022, 140: 1200-1228.
[8]叶向军,唐海飞,卢兴国,等. 《第5版WHO造血淋巴肿瘤分类:髓系和组织细胞/树突细胞肿瘤》解读[J]. 临床检验杂志,2022,40(7):541-545.
[9]张书霞,卢林科等. CML-T,那些年容易被我们误诊为ET的病例. [公众号][Z/OL](2021-05-21). https://mp.weixin.qq.com/s/0nhBnk_WnT8lgOwcZfwR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