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上)
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汉化”“胡化”到“华化”的转变过程,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筑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下汇聚成河,并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最为关键的时期脱离不开魏晋南北朝。
从“汉化”“胡化”到“华化”,由“独居”“混居”到“聚居”。魏晋南北朝走进中华民族新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由此在魏晋南北朝之下茁壮生长。一步一步的演化旅途所展现出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有望正确去看待。
魏晋南北朝的演化进程
朝代更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着独特的精神标识,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壮大前行。从魏晋南北朝来看,为何将其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期,是因为时代变迁下的不断演化,也与战争风起,秦汉统一天下的各国纷争脱不了干系。
演化过程
魏晋南北朝这个具有历史伟大意义的朝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民族没有辨识度,无法分辨,只是一个宏观的国家形态而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六国。随后,修建秦长城抵御匈奴,与匈奴征战对抗,长城而起,中华民族文化传播被阻隔分封在长城内外,对历史的演进也带来了局限性。
再到汉朝,身为匈奴的刘渊建立汉国,这是“胡族”建立的第一个中原式王朝,前前后后出现了多个民族政权,大都立足于黄河以北的中原地带,还侵占了“华族”的疆土,从而也出现了“五胡乱华”的现象。
这可谓是中国史上最为动荡的时刻,匈奴、鲜卑、羯、羌、氐等等几个“胡民族”对中原地带的王朝进行抢占,中原地带下王朝手无缚鸡之力,根本无法对抗这几个游牧民族的强烈攻击。
在这种亡国灭种的时代中,血腥野蛮,让人不寒而栗。他们的那种行事方式实属残忍,在整个世界历史之中也少有可见。有消亡就有雄起,或者逐步同化。终究恶霸不得民心,残暴总会败没。
一些嚣张跋扈的民族还是被汉族所同化,并成为了今天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有战争就有文化的传播,双方相争,都同样受着彼此的文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汉朝文化的不断发展。
“胡族”的侵占,百姓避难,南方北方由此相互融合相互学习,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也使得封建王朝时代的经济重心逐步向南方迁徙。
在宋朝时期,南方的经济最已经大大领先于北方。不得不说,辩证的看待“五胡乱华”时代,虽混乱不堪,但还是为民族共同体融合带来了现实意义。
战争连绵不断,烟火纷飞肆起,历史朝代下的交往离不开战争,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轴,没有哪一个朝代不经历战争的洗礼。
权力纷争,疆土抢占,不同民族间用战争来沟通了解,已经波澜不惊。弱肉强食相互对抗,强大战胜弱小,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也是在此战争烟火中不断造就的。
从而由汉化”到“胡化”再由“胡化”到“汉化”这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演化过程汇聚在智慧的长河之中,最后达到交汇融合的“华化”过程。
“汉化”“胡化”到“华化”的相融过程
魏晋南北朝的“汉化”与“胡化”不是递进关系而是交错关系,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互融合兼收并蓄的结晶。“胡族”建立的王朝,所取得的称谓其实是后来为史传而用来区分的,比如“后赵”、“前秦”、“前燕”等等。
相比之下,“汉化”的胡族王朝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理解,原因在于:历史进程的发展形势是胡族制度文化融合到汉族制度文化之中的,并逐步具有规范性质,成为中华民族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
不少民族在中原地区树立政权时,也使用相同的规范标准策略来进行统治管理。就比如西晋八王之乱,是一场皇室战争,为争夺中央政权引发的内乱。
许多达官贵族用自己领域内的东西和文化表达对来归汉人的期望,让其归来者具有归属感,不仅如此还提倡儒学,重用汉族人才。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体现着胡族对汉族文化的敬仰之情,但还是没有深层次理解其具体的意义。
着重来单独分析,“胡化”指本身作为汉族人,但要去学习接受胡族的文化,这样影响下建立的王朝就深深具有“胡族文化”的气息。就像北魏时期高欢因为被鲜卑化,后人也深受影响,建立的是鲜卑化王朝。
再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燕朝代就是汉人冯跋所建立而起的,并在朝代之下实行胡汉分治的状态。不仅如此,“北燕”、“冉魏”、“北齐”在当时都是“胡化的民族。不过,说起“胡化”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定性来标准化,也没有考核制度来界定。
所以,将此场景称为“华化”才显得更加标准性,更容易被大众所认可,中原汉族与北方胡族相互而战相互融合,在中华民族疆土之下并存着汉族和胡族两大王朝,并为后续的朝代带来借鉴意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辉历程。
因此,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代,堪称真正的“华化”王朝,屹立在历史长河之中。除了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的演化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离不开人群聚居的状况。而史上的聚居状况也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