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启动修订 PM2.5等污染物排放限值将收严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启动修订 PM2.5等污染物排放限值将收严
生态环境部于2月24日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启动对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随着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现行标准的引领作用已有所减弱,此次修订将重点关注PM2.5等大气污染物,不仅修订主要污染物的标准限值,还将同步修订配套的监测、评价等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表示,2024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大。PM2.5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三项约束性指标均优于年度目标。其中北京市已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北京蓝”渐成常态。
京津冀、天山北坡城市群、成渝地区、汾渭平原、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地区这六大区域,人口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一半以上,PM2.5浓度同比已分别下降3.4%、13.4%、10.8%、4.8%、4.4%、0.9%。
PM2.5排放限值将收严
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从2012年修订发布,2016年正式实施。空气质量评价项目在原来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基础上新增了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3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将PM2.5的年均浓度达标值,也就是国家二级标准,规定在35微克/立方米,它对应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中第一阶段过渡期的目标。
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和PM10等大气污染物,不仅修订主要污染物的标准限值,还将同步修订配套的监测、评价等技术规范,更好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完成历史使命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双赢”,已经完成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
据介绍,我国从2016年实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来:
-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15年上升63%,汽车保有量增长111%,但PM2.5平均浓度却下降了3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68%;
- PM2.5年均浓度达标城市达到252个,比2015年增加了138%。
从健康角度来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结果,PM2.5仍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大气污染物,5微克/立方米是目前研究认为能够较好保护居民健康的浓度值,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非意外死亡率将上升8%。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发布《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将PM2.5年均浓度指导值从10微克/立方米收严到5微克/立方米,以更好保护人体健康。因此,这也是我国启动修订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原文来自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