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报告上的“空泡蝶鞍”是什么?
科普||报告上的“空泡蝶鞍”是什么?
“空泡蝶鞍”(empty sella,ES)也称“空蝶鞍”,是指因鞍膈缺损或垂体萎缩致使蛛网膜在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压力的冲击下疝入鞍内,鞍内的垂体受压、体积缩小、蝶鞍扩大等一系列解剖学影像学表现。
什么是蝶鞍
蝶鞍是垂体的“家”,是颅底部正中位置的一个小窝,叫垂体窝,窝内由垂体占满,在口部有硬脑膜覆盖,叫鞍隔,鞍隔中部有孔,供垂体柄穿过。
蝶鞍里面容纳的是垂体,我们了解了垂体的解剖,有利于理解空泡蝶鞍的临床表现。垂体在蝶骨中的蝶鞍内,它的上方有视神经经过,两侧被海绵窦所包围,底部为蝶窦及鼻咽,垂体是人体重要的激素分泌中枢或激素储存中继站。
空泡蝶鞍的病因
根据其病因分为两类,即原发性空蝶鞍(primary empty sella,PES)和继发性空蝶鞍(secondary empty sella,SES)
原发性空蝶鞍的病因
先天性缺陷,在有些病人,可能因间叶组织发育障碍,造成鞍膈发育不良,鞍膈的孔即漏斗孔较大一般直径大于 5mm,未被垂体柄及有关结构完全充满而致空鞍。或于女性可能因妊娠时 垂体增大,产后缩小所导致的空鞍
颅内压增高,当鞍膈存有空隙时,在脑脊液压力的作用下,鞍上的蛛网膜下腔可经此空隙被推挤到鞍内。如再有颅压增高的情况,如高血压病、肥胖征群、良性颅内压增高征、慢性心力衰竭时则更有利于蛛网膜下腔挤入鞍内,使鞍内充满脑脊液
内分泌因素,主要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对垂体反馈性抑制解除,垂体增生,可伴有蝶鞍扩大。在用甲状腺素治疗后, 原来产生的垂体缩小,从而并发空鞍
4.少数病人可能是由于鞍区内的蛛网膜粘连,或是由于鞍内囊肿破裂及垂体缺血性病变造成
继发性空蝶鞍的病因
术后,垂体肿瘤术后,脑脊液引流不畅,导致蛛网膜甚至第三脑室前下部疝入鞍内
经外照射或鞍内植入同位素后可使鞍区粘连
- 鞍区局部的感染、外伤等发生蛛网膜粘连,导致脑脊液压力增大,使蛛网膜疝入蝶鞍腔内
空泡蝶鞍的临床表现
-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生率高达84%~88%
视功能障碍 视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75%~37%
CSF鼻漏 发生率约为7%~24%
高催乳素血症 是由脑脊液挤压垂体柄和垂体柄拉长导致垂体柄效应,发生率约为4%~37.5%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状 约19%~68%的PES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腺垂体功能减退,其发生率与腺垂体的体积呈负相关
中枢性尿崩症 相对少见,发生率约为2.3%~14%,主要临床表现是多尿
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非常常见
如何诊断空泡蝶鞍
推荐首选磁共振检查,对于有磁共振检查禁忌的患者可以进行CT检查,在诊断上,主要依靠头部MRI或CT,CT可以发现异常,蝶鞍内为水样密度,有时蝶鞍骨质有扩大,但MRI显示地更好,它可以从多方位来观察蝶鞍,观察垂体窝内的信号,以及垂体的形态异常,还可以发现周边结构的受影响情况,MR可以对空泡蝶鞍做出明确诊断。
【由于鞍上池疝入鞍内,垂体的位置被脑脊液替代,故在横断位垂体窝内呈长T1、长T2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其内可见点状短T2信号垂体柄,即形成T1“白靶征”和T2“黑靶征”,矢状位T1像上可清晰直观看到下疝的鞍上池,冠状位可以看到垂体受压变扁呈“凹”形】
如何评估空泡蝶鞍
对于MRI发现的空泡蝶鞍患者,如何评估主要取决于影像和临床所见。如果存在蝶鞍肿块,尤其是尺寸大于1cm时,则需要评估激素是否分泌过多或不足,任何其他蝶鞍肿块也应同样处理。如果临床表现上提示有激素过多、或缺乏,则需要对所有垂体激素进行生化评估。如果没有蝶鞍肿块、且没有激素过多或缺乏的临床证据,可以检测甲状腺素(T4)和清晨的皮质醇,但结果可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