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及息肉切除术后复诊的重要性
肠镜检查及息肉切除术后复诊的重要性
超过9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进展而来的。所以,可以认为肠息肉就是大肠癌的“种子”。如果我们能阻止肠息肉的发病,那就可以认为是阻止了大肠癌的发生。但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有癌变的风险吗?肠镜时发现了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近日,某医院内镜中心接诊了一位72岁的女性患者。她自述曾经做过肠镜检查,发现肠道内有息肉,且最近大便不成形,想再次进行肠镜检查。患者拿出了2011年和2012年的肠镜检查报告单,显示乙状结肠处有一枚0.2×0.3厘米的息肉,直肠处有一枚0.2×0.2厘米的息肉。
当被问及这十几年间是否进行过肠镜检查时,患者回答说一次都没有。根据患者的情况,医院果断为其办理了入院手续,并在第二天进行了肠镜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肠道内有5枚大小不等的息肉,其中最大的一枚达到1.5×1.5厘米左右。面对这样的情况,医生只能感到庆幸,因为如果再晚几年,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相信很多人,就像这位患者一样,以为做过肠镜检查,或者息肉已经切除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就没再进行复查,孰不知,却因为没有及时复查而出现大问题的也有很多,那么,究竟肠镜如何复查,息肉切除术后多久复查,这值得我们关注一下。
发现了肠息肉,切还是不切?
如果只是个头比较小,个数也很少的肠息肉,可以在肠镜检查时顺便让医生切了,十分方便。就算是癌变几率很小的非腺瘤性息肉,只要时间够久,它也是可能会长成腺瘤性息肉的,与其在身体里埋一颗定时炸弹,还不如早点了结它。如果是腺瘤性息肉,那更得切了,虽然从息肉进展为癌症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定期复查的,临床上有太多因忘记自己长了肠息肉而好几年没有复查,最后被检查出大肠癌的例子。
如果是个头比较大,或者个数很多的肠息肉,医生一般会取活检后进行病理分型的判断,然后根据病人的情况,建议某种最合适的切除方式。请一定要记得及时去切除,不要转头就忘了!
切了肠息肉就代表“一劳永逸”了吗?
很遗憾,切了肠息肉,只是和肠息肉斗争的开始。
肠息肉很容易“复发”,复发几率为10-35%。有研究显示,如果是大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复发率可达50%。
“复发”的情况分为以下三种:
(1) 没有将肠息肉完全切干净。如果肠息肉太大,可能没有办法一次切完,采取的是分片法切除。那么,在息肉的“余孽”上,很有可能就会长出新的息肉。
(2) 漏诊了。肠子存在很多弯弯绕绕的地方,很有可能一些息肉就藏在弯曲的褶皱里,并没有在肠镜里被发现。也有可能在检查之前没有将肠道清洗得十分干净,导致一些息肉没有被发现。医生做肠镜的水平也可能影响到他能检查到的息肉数量。总之,一次的肠镜检查可能存在漏诊息肉的情况。
(3) 真正的肠息肉复发。就算已经将肠息肉彻底切干净了,但不去除诱发肠息肉的原因,例如疾病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就很有可能导致肠息肉的复发。就好像除杂草并没有除根,当然就很可能“春风吹又生”了。
所以,切除肠息肉后,也应该定期进行复查。
如何做好肠息肉切除后的复查?
(1) 对于直径小于10毫米的非腺瘤性息肉,可以每2-3年进行一次复查。
(2) 对于个数为1-2个的、直径小于10毫米的管状腺瘤,应该每1-3年进行一次复查。
(3) 3-10个的管状腺瘤、1个以上的且直径大于10毫米的管状腺瘤、1个以上的绒毛状腺瘤,腺瘤且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存在以上情况的,应该每1-2年进行一次复查。
(4) 大于10个的腺瘤、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应该每1年进行一次复查。
预防肠息肉的方法?看这里!
因为肠息肉的发病机制目前并没有十分清楚,所以,想要预防肠息肉,只能通过避免它的危险因素来达到目的。对于一般人来说,想要预防肠息肉,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积极治疗各种肠道疾病。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慢性便秘。
调整饮食习惯,少吃红肉和高脂肪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吃粗粮、注重补充钙、镁和维生素,保证营养的全面和均衡。
体重超重的人群应该积极控制体重。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少喝酒、戒烟、少熬夜、避免久坐、坚持适当运动。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健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