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反思人之时间性存在的神作——浅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反思人之时间性存在的神作——浅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bilibili.com/read/cv37180509/

前些天看了一部旅游VLOG,地点是叙利亚的骑士堡(krak des chevalier)。片子拍得身临其境,配上雄浑的音乐,让人倍感苍凉。


*已存续千年的古堡远眺


*登临古堡的现代人已经看不到曾经的十字军,此地唯余被时间侵蚀得斑驳的“石头城”


*古堡远处的皑皑雪山,默默地注视着古堡的从无到有,由盛转衰,注视着“人”这种微小生物的生存与争斗。

看的过程中我忽然想起陈子昂的名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觉得这首《登幽州台歌》放在这个短视频里再贴切不过了。


后来检索《登幽州台歌》的赏析文章,发觉大家都从陈子昂的个人经历入手来谈这首名作,而我对陈子昂其人其事却一无所知。
背景知识的差异带来了对这首诗歌的不同理解:通常见解认为这首《登幽州台歌》表达了陈子昂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悲哀,而我认为,这首诗作是神来之笔,是我国古代诗歌里罕有的充满哲学省思的作品,表达的是陈子昂对人之时间性存在的悲剧意识。
接下来我想避开历史考据,仅就我的个人联想和理解谈谈对这首诗的认知。
这首《登幽州台歌》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念天地之悠悠
C:独怆然而涕下
先来说A这个部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核心关键词毫无疑问是“见”。
“见”即“同时在场”,“不见”即一个在场,一个不在场。
那么,“前”-“后”,“古人”-“来者”,两组工整的对仗,表达的是“时间轴”。
讲出A的人,作为第一人称的主体在场者,即是时间轴中当下的坐标点。
由此,一条“逝者如斯夫”的完整时间之河便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十个字的功力可谓深矣!
A表达的是时间,给定的是时间坐标,而空间坐标其实也已给定,即题目中的“幽州台”,这样一来,陈子昂就将自己清晰地定位在了历史宇宙的坐标体系中。这里的“时”与“空”都是特定与具体的,与接下来的B形成对比。
B表述的对象是天地,“悠悠”表达的是“永恒存在”。
“天地”与A中“人”的存在是不同的,“天地”是超越时空坐标体系的,或者说,“天地”就是时空坐标体系本身。
将有限存在的“人”置于无限存在的宏伟之物(如神、日月星辰、高山大海等等)中加以对比,是文学艺术领域常见的对比手法。目的是产生C。
C是这四句诗歌中唯一带有强烈情绪的一句,也是将整首作品从哲学拉回到文学的一句。
这一句无论是“怆然”还是“涕下”,表达的都是“悲”,而这个“悲”应当作西方样式的“悲剧”的理解,即它表达的是人对自身存在和命运(宿命)的思考与感叹,而不是肤浅的、对某种悲伤情绪的抒发。
结合陈子昂这首诗,这里表达的“悲”是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自觉(时间性存在)以及对无限性存在的感叹。
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能用简单易读的四句诗,表达出如此深刻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是罕见的。

  • 一个对比
    同样是唐代,李白在《把酒问月》中的一句诗也脍炙人口,即“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句诗同样表达了某种对时间、空间的思考,但这句诗和陈子昂对比来看,李白抽离了主体,而陈子昂是将主体置于焦点正中,这是一个关键差别。同时,李白的诗一如既往地表现了他的洒脱,通观全篇仙气飘飘,而陈子昂的作品则充满苍凉的厚重感。因此,二者的格调与重量是不同的。
    类似李白这种灵光乍现的、对人之时间性存在进行反思的诗作应当还有,但能达到陈子昂这首水准的,在我的有限见识里还没看到。
    综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谓神作!
    附1:

    现象学在谈论人的时间性存在时认为,人存在于当下并不是指人只存在于“刀锋一般”的某个狭窄场域或特定一点上,更准确地表达应当是人存在于一个“马鞍状”(某哲学家语)的时间波峰之上,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都是自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骑士堡以及远处的雪山,陈子昂的幽州台,李白的明月,这些都是永恒之物,而古人、今人以及来者,则是流变之物,是川流不息的人事之河。
    附2:
    很多分析《登幽州台歌》的文章都抓住“独”字作文章,认为陈子昂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字面来看,这么解读是不错的。但我想提示一点,陈子昂透过两个“不见”所表达的孤独,还是根源于时间性,就像我在上图中加的两条灰色的线,因为人都有生死,这就构成了人的局限,使得“不见”是注定的,由此,孤独也是注定的。
    附3:
    幽州台今已不见,前些年我去邯郸旅游时,参观了丛台。这处古迹保存得不错,还有古人登临的诗文石刻。站在丛台最高处观望,发觉四周已是林立的高楼大厦,映衬之下,丛台显得矮小而袖珍。于是我只能全凭想象,想象自己穿越时间,回到当年的那个赵国首都,站在邯郸城的最高点,极目远眺,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平坦的良田、星星点点的农舍。。。
    附4: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还让我联想到这幅名画——弗里德里希:云海漫步者(1818)

    这幅画的意味和登幽州台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留给诸君玩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