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戒烟门诊的常见检测办法——呼出气一氧化碳测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戒烟门诊的常见检测办法——呼出气一氧化碳测定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823032

吸烟成瘾是一种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本文将为您介绍戒烟门诊中常用的呼出气一氧化碳(CO)测定方法,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吸烟对身体的影响,以及科学戒烟的重要性。

烟草依赖表现为对烟草产生了生理和心理的依赖,具有成瘾的所有特征。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从此烟草被确认是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很多烟民对戒烟这件事有不解:戒烟为什么要花钱去医院挂号看医生呀,我在家屏屏牢不就好了?然而研究表明:干戒的成功率极低,即未经任何戒烟干预的尝试戒烟者6个月及以上的戒断率仅为3%-5%。


(图片来源于网络)

研究显示,干戒对戒烟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都有不良影响。

有研究评价干戒患者戒烟前后的心境状态,结果表明戒烟前患者的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分(中值13.6)与普通成年人(中值17.8)相近,但是戒烟5天时患者的评分升高至(中值27.4),近似精神科门诊患者的水平(中值25.1)。

生理上干戒还会影响患者的内分泌平衡。干戒会使患者HPA轴过度活跃,导致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及催乳素水平升高,使患者出现焦虑不安、失眠、脾气暴躁且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精神症状。

所以,出于外界环境压力和内在心理压力,很多自我报告的戒烟状态未必是准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戒烟专家提出,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已确知存在许多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标志物,例如: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下简称CO)、碳氢化合物和8-异前列烷等。其中呼出气CO水平的变化,其作为炎症和氧化压力的标志,在吸烟、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中得以显现。

CO是无色、无味、有毒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和空气密度相差很小。CO一般来自于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或氧化的产物。每支传统卷烟燃烧所产生烟气中的CO含量在10mg-15mg之间。CO进入人体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其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大200-300倍,而COHb的解离速度仅为氧合血红蛋白的1/3600。COHb的浓度与空气中CO的浓度成正比。COHb浓度是大气污染或室内空气污染生物材料监测的重要指标。主动吸烟是导致体内CO升高的最主要原因。

为什么CO符合吸烟者理想生物标记物呢?不都说吸烟成瘾主要是因为尼古丁成瘾吗?那直接测尼古丁不就好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来准确判断吸烟状态的物质,需要符合以下几个特点: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影响因素少 、简便、高效、无创、可重复 、价格相对便宜。

尼古丁检测的结果的确相对比较准确,然而检测成本较高,操作也较复杂,对于日常戒烟诊疗来说实属不便。而呼出气CO检测的性价比更高,且其检测办法更简便、快捷,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也可以保证,故呼出气CO检测成为戒烟门诊的常规项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呼出气CO怎么测定?当然是来戒烟门诊,由专业戒烟医师帮您检测。可观看以下史医生演示视频。

最后,希望各位烟民在专业戒烟门诊医师的帮助下,心生信念、坚定戒烟,早日摆脱烟魔,获得无烟的身心,享受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2015年版《中国临床戒烟指南》

  1. Clinical descriptions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3, 26, 65.

3.Hughes JR et al. Shape of the relapse curve and long-term abstinence among untreated smokers. Addiction 2004; 99(1): 29-38.

4.Hughes JR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obacco Withdrawal. Nicotine Tob Res .2006;8(2):153-156.

5.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血管疾病戒烟干预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12;51(2):168-173.

6.Pickworth WB, et al. Endocrine effects of nicotine administration, tobacco and other drug withdrawal in humans.Psychoneuroendocrinology.1998; 23(2):131-41.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