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食不下咽?家有“喂养困难户”需警惕这种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宝宝食不下咽?家有“喂养困难户”需警惕这种病
引用
1
来源
1.
https://kepu.qingdaonews.com/healthy/knowdetail/id/19668
能吃、会咽,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对于有些宝宝来说却成了奢望。因患有吞咽障碍,吞咽这个常规动作于他们而言变成了一项艰难挑战。
来自潍坊的患儿皮皮(化名)两岁了还只能吃流质食物,稍干硬一点的食物经常含在嘴里咽不下去,久而久之出现营养不良,身高体重等发育不达标,辗转多地治疗仍无法解决。后来到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医生发现皮皮吞咽器官正常,主要存在进食时不咀嚼、含住食物不吞咽、进食固体食物出现作呕等表现,经评估确诊为吞咽障碍。后经过一系列的针对性康复,皮皮可逐渐进食米饭、蔬菜、水果等食物,终于恢复正常同龄儿童的进食。
每年12月12日是“世界吞咽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吞咽,乐享健康”。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带大家认识婴幼儿吞咽障碍,呵护宝宝健康成长。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的一种临床表现。儿童的吞咽障碍还与先天性疾病、神经系统、呼吸、心脏或胃肠道疾病有关。广义的吞咽障碍包含认知和精神心理等方面问题引起的行为异常而导致的吞咽和进食问题,即摄食吞咽障碍。如果婴幼儿或儿童有吞咽及摄食问题,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如何辨别婴幼儿存在摄食、吞咽问题?
- 无法含紧乳头,吸吮力量不足或奶液容易从嘴角溢出
- 频繁的吸吮需要,或吸吮时容易呛咳或疲劳
- 进食时烦躁不安
- 进食时间过长
- 经常出现口、鼻返流
- 进食时经常伴随咳嗽或呕吐
- 饮水常呛咳,吞咽时或吞咽后咳嗽
- 进食时/进食后声音嘶哑、浑浊,发声湿润低沉
- 对食物挑剔或拒绝进食
- 食物常常含在嘴里
- 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家庭配合治疗应对婴幼儿吞咽障碍
家庭配合治疗不可或缺,康复科专家给出可操作的改善宝宝摄食、吞咽问题的方法。
- 适时改变食物性状
- 0-3个月宝宝以吸吮的模式进食。此阶段主要以流质食物为主,如母乳。
- 4-6个月是宝宝学习咀嚼和吞咽的起步阶段,可尝试给宝宝喂食泥糊状食物,如米糊、蛋黄泥等。
- 7-9个月可给宝宝提供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如碎肉、蛋羹等。
- 10-12个月此阶段宝宝对食物的兴趣增加,可把切碎的固体食物给宝宝自己抓着吃,还可提供一些磨牙的小零食,如磨牙饼干。
- 12-18个月此阶段可训练宝宝自己拿餐具将食物送入口中进食。
- 18-24个月此阶段宝宝可以进食更多种类食物,食物可切成大块。
根据宝宝的需求和技能水平选择合适的进食工具。
避免误区
- 避免食物单一,食物应多元化,采用不同的方式烹饪,吸引宝宝对食物的兴趣,避免厌恶情绪。
- 避免不愉快的进食体验,进餐时不要斥责宝宝或强迫其进食,营造一种愉快的进食环境,及时鼓励和表扬宝宝进食。
- 避免过度包揽,让宝宝自己抓取食物不但增加了对食物的兴趣,而且还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小肌肉的发育功能。
健康提醒
宝爸宝妈要尽早识别宝宝的摄食、吞咽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化的评估及家庭指导,学习改善宝宝口腔感知觉及运动功能的技能,助力宝宝能吃会咽。
本文原文来自青岛新闻网
热门推荐
嫦娥五号:九天揽月的科技传奇
赵本山新作再掀热议:从武侠喜剧到家庭伦理的探索
赵本山亮相澳门喜剧节:一场跨越时代的艺术传承
“阳光茶花”惊艳登场!来上海的这些公园可赏
北京环球度假区将建两座码头,未来从景区坐船可直达大运河
登顶神农架,揭秘炎帝传说
探秘湖北神农架:自然奇观+美食之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点赞:神农架生态保护经验分享
神农架金丝猴:从濒危到繁荣的生态奇迹
自驾青海,如何轻松应对高反?
秋日自驾游:成都到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攻略
水泡型脚气的成因、治疗与预防
《哪吒2》的票房为什么这么猛,上限为何这么高?带来哪些启示?
同样是国漫崛起?为何3D动画节节攀升,2D只剩“请支持一下”
在摩洛哥旅游怎么穿:时尚、得体穿搭综合指南
双十一酒店大促:客房部服务员的五大绝技
五星级服务的奥秘: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方位打造
张籍:与王建齐名的“张王乐府”代表人物
惠州果盛生态园:周末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九寨沟四季美如画,你最爱哪个季节?
成都美食大赏:从传统小吃到网红餐厅,川菜之都的味蕾之旅
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出炉!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揭秘衡阳美食文化:鱼粉、乡土风味及更多必尝佳肴(附攻略)
离婚后户口注销的相关规定及流程
冬游九江,邂逅诗画般的冬天
秋冬南昌旅游攻略:避开人潮,享受静谧
婺源篁岭:最美秋色里的晒秋人家
玩转上海!这几条宝藏Citywalk路线快收好
汪小菲麻六记捐建乡村足球场:一场引发争议的公益创新
蓝光眼镜+叶黄素:双重护眼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