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用科技论文刷新你对蟑螂的三观:无性繁殖可持续3年都不是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用科技论文刷新你对蟑螂的三观:无性繁殖可持续3年都不是事

引用
科学网
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370-1043436.html

最近,一篇关于蟑螂无性繁殖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美洲大蠊(蟑螂的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并且这种繁殖能力与群体效应密切相关。本文将详细介绍这项研究的背景、实验设计、结果和讨论,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有趣的科学发现。

研究背景

兼孤雌生殖现象是很多动物的一种繁殖策略。在一些亚社会性和真社会性昆虫中,孤雌生殖(单性繁殖)要比有性生殖更普遍。从长期来讲,孤雌生殖具有一定的适合度代价,因为降低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但在短期内,尤其是资源充足的时期,通过孤雌生殖产生大量雌性后代、迅速占领栖息地,是一种很有用的策略,这一点在蚜虫上屡见不鲜。

在大部分动物中,孤雌生殖只有在没有雄性伴侣时才采用的繁殖策略,是有性生殖的备选。

实验设计

试验设置了11组行为实验,试验期从2013年8月到2014年1月。

  1. 1只对照雌性蟑螂与雄性蟑螂一起饲养,允许自由繁殖(group 1)
  2. 为了评价分组对无性繁殖效应,1只雌性单独饲养在容器内(group 2),2只雌虫一起饲养(group 3),3只雌虫一起饲养(group 4),4只雌虫一起饲养(group 5)
  3. 为了评价雄性的存在对无性繁殖的效应,一只雌虫与1只(group 6)或2只(group 7)外生殖器切除(genitalia-ablated)的雄性成虫合并饲养
  4. 为了评估感觉器官对无性繁殖的影响,3只上颚唇瓣(maxillary/labial palps)切除的雌虫(group 8)、一对触角(pairs of antenna)切除(group 9)、所有触须、唇瓣(all antennae/palps)均切除(group 10)用于实验。
  5. 为了评估性信息素对无性繁殖的效应,蜚蠊酮B引入单只饲养雌性试虫实验空间内(group 11),蜚蠊酮B能引诱远距离的雄虫并激发雄虫完整的交配行为。

为了比较2种生殖方式产生的卵鞘繁殖力差异,从2个生殖种群中(20只孤雌生殖雌虫群体、10对有性生殖群体)采集33个、30个卵鞘,独立比较孵化率。

主要结果

A不同生殖方式对羽化后第一个卵鞘生成的时间没有显著影响(13.2±4.7d),但无性繁殖方式第二个卵鞘形成速度较有性生殖显著变慢(27.0 ± 12.9 days vs 14.7 ± 4.3 days)。

B多只蟑螂合并饲养,卵鞘生成的周期缩短(群体规模越大、周期越短),并且趋于同步;但这一点,与住在一起的妇女生理期趋于同步的现象有本质区别。

C当一只雌虫与一只丧失交配能力的雄虫合并饲养时,卵鞘形成时间与单只饲养雌虫相比虽有延长但无显著差别,当与2只丧失交配能力的雄虫合并饲养时,则显著养长了卵鞘生成时间(Figs. 1h and 2b, 26.6 ± 4.9 days) than that when a female was kept withtwo females (Fig. 1e, 18.2 ± 4.0 days)。

D为了解感觉器官对卵鞘生成的影响,研究了感觉器官与卵鞘形成的关系。与正常雌虫相比,去除maxillary/labial palps对雌虫卵鞘形成几无影响,而去除触角(antenna)则显著延长了第二个卵鞘形成时间,同时去除maxillary/labial palps和antenna,显著延长第一、二个卵鞘形成时间。

E为探明信息素对卵鞘形成的影响,将蜚蠊酮B加入环境中,结果显示没有影响。由于信息素主要有为交配过的雌虫释放,交配过的雌虫释放量大大减少,信息素是种群中缺乏雄虫的标志。

F研究人员在2013年12月随机挑选了15只刚羽化的雌虫,到2017年2月,种群中有超过300只的不同龄期若虫、成虫的雌性蟑螂。下图是挑选的部分蟑螂照片。由于温湿度、营养条件适宜,部分试虫发育到了第五代。但是,无性繁殖产生的卵鞘孵化率只有30.3%,显著低于有性繁殖的46.7%,尽管卵鞘的尺寸无显著差异。这表明,无性繁殖对适合度有显著影响。这一发现与过去的研究相比,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间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讨论

成群生活的动物中,同种个体群体生活能降低死亡率、促进若虫发育、卵产量以及内分泌系统相关的发育。这种现象叫做群体效应或种群密度效应。

对于美洲大蠊,能在3年内通过孤雌生殖达到4代以上,无疑对公共卫生来说是一个威胁,因为其作为病原菌和室内过敏源的媒介。当然,这种现象是实验室人工驯化遗传变异的结果,还是野外品系也具有如此性状,需要进一步探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