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后世评价为何不好?
隋炀帝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后世评价为何不好?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关于隋炀帝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隋炀帝被后世诟病为杀兄弑父、荒淫无度,这些评价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呢?
隋炀帝是否荒淫无道?
让我们来看两个例证:
例证一:张丽华事件
《隋书》记载,杨广将南朝陈后主宠妃张丽华纳入后宫。然而,史实却是,杨广在奉命攻打南朝陈后主时,已经将张丽华诛杀。在政治立场如此严肃的问题面前,作为代表隋朝立场的杨广,他不可能做出如此危险的行为。
例证二:杀父事件
《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弥留之际召杨广进宫,杨广见宣华夫人陈氏貌美,便起了色心。杨坚大怒,随即下令不能将皇位传给这个逆子。于是,杨广干脆杀了他爹灭口。然而,这种假设和可信度根本不存在。当时隋文帝已将太子之位传给杨广,且杨广作为太子,不可能在这种特殊场合做出如此鲁莽的行为。
隋炀帝的历史功绩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隋炀帝所做的事情并非都是十恶不赦,相反,他还做了些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的正经事:
结束分裂局面:杨广执政后,结束了自魏晋以来华夏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当时带着50万大军灭南朝的正是杨广,而非其父杨坚。
开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走入仕途、改变命运的平台。此先河一开,开创了让中国的政权从门阀贵族手里,转到了科举官僚手里,这无疑给了出身低微的老百姓们出人头地的机会,而这项制度也影响了千年,为中国历代王朝培养了大批文臣武将。
开凿大运河:隋朝大运河连接长江黄河,不仅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沟通,基本解决了南北分裂的格局,还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发展,成了当时乃至后世重要的交通经济枢纽。这项工程连外国人都承认,那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让世人为之瞩目。
定都洛阳:定都洛阳有效地脱离陇西贵族对国家的控制和影响,而且洛阳位置靠南,能更有效地控制局势、平定战乱,维护国家稳定。杨广在定都洛阳的过程中,无形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得控制,让南北文化更好的融合,让大一统局面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畅通丝绸之路:隋炀帝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杨坚,便没有后来丝绸之路的繁荣。
除了这些,杨广还曾普免天下钱粮、废除严刑苛法和一人犯罪全家砍头的连坐制度,并将青海高原首次纳入华夏版图……历数这些功绩,哪一项不是无足轻重,哪一件不是影响千年?
遭人诟病的原因
《隋书》记载,隋炀帝"造龙舟、凤甗、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准备乘龙舟沿京杭大运河而下,游览江南的美好风光,后人们纷纷指责隋炀帝对人民不加以爱惜,只顾着自己享乐。
沟通南北、开凿运河、疏浚河道,在当时确实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所以隋炀帝不得不征用大量劳力,而当时条件又极其恶劣,不少人累死、病死在半途。所以运河的开凿,让隋炀帝背负骂名,不被当世之人理解。(诚然,隋炀帝为了能早日完成目标,全然不顾及施工者的伤亡,这是很值得批判的。)
晚唐诗人皮日休曾在运河(汴河)上经过,一向以体恤百姓闻名的他却发出这样的感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人们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杨广执意修造大运河,耗费了国力,积蓄了社会矛盾,然而,两百多年过去,却有大批的百姓因为运河得到了便利,运河的航运功能,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岗位,也让许多人赖以为生。
如果说这件事让隋炀帝被人诟病的话,还有一件事,则让他彻底背负了千古骂名。什么事呢?没错,就是大业八年(612)到大业十年(614),杨广"三征高句丽"事件,而让他做出这个荒唐之举的罪魁祸首,正是他的自负。不禁有人要问,隋炀帝干嘛要劳民伤财去征服高句丽呢,跟隋朝又有何关联呢?
高句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很多人以为隋炀帝当年三征朝鲜就是吃饱了没事儿干,以为是他虚荣心爆棚欺负小国。其实隋炀帝当初铁了心要打高句丽是有原因的。
首先,因为高句丽在西周之前,乃至汉朝一直都是中国的版图,直到晋朝时才脱离本部,还霸占了东北大部分地区。
第二,高句丽还经常和北方的突厥"暗通款曲",他们数次勾结起来,几次三番骚扰、袭击隋朝的边境,对隋朝统一大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不仅占了你的地盘称王称霸,还勾结外人侵犯你的利益,换成谁也忍不了。既然隋炀帝要统一全国,那他把高句丽也打回来,领土回归了、边境安稳了,这岂不是更好。
后来的唐太宗曾说:
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众所周知,当时的高句丽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国家,对于我们边境的威胁极大,有它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朝廷对辽东的控制力,如果隋炀帝一举拿下高句丽,那真是天下太平,也没唐太宗李世民什么事了,后来的历史可见,唐太宗在晚年也头疼高句丽,不然也不会御驾亲征高句丽了。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可谓初心为国,只是他用力过猛,最后引火烧身。天下太平、赋闲于朝,可能是每位天子的梦想,只是历史向来都是残酷的,三征高句丽的失败,把老百姓给得罪了,遭受打击的隋炀帝从此一蹶不振,再没有了建功立业的志向,成了一个不愿负责任、浑浑噩噩度日子的"昏君"。还有,如果不是唐太宗留下了几句话,估计三征高句丽也永远得不到后人的理解。
回归历史,在征讨高句丽这件事上,隋炀帝不应该担"全责",他也并非人们口中所说的穷兵黩武,非但如此,论历史功绩,隋炀帝非一般君王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