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受助到助人,31岁清华博士后乡村助学11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受助到助人,31岁清华博士后乡村助学11年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25A07WCE00

在群山环绕的湖南郴州,一段跨越11年的助学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31岁的清华大学博士后杨明,从一名受资助的贫困学子,成长为山区教育的守护者。他用知识改变命运,又用行动反哺家乡,重建的老宅变为支教基地,让助学的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2013年,杨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成为家乡首个叩开中国顶尖学府大门的农村学子。然而,这条求学路并不平坦,家中土房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父母务农收入微薄,是来自社会的助学资金为他铺就了走出大山的路。

“如果没有那些帮助,我可能就辍学了。”杨明回忆说,10余年前的那份温暖,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大二暑假,杨明放弃高薪的实习机会,带着课本回到家乡,在山村小教室开启了人生第一堂支教课。有些简陋的黑板、渴求的眼神,让他想起曾经的自己,“那一刻我确信,我要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支教的步履不停,生活的重担却始终压在肩头。杨明一家居住的土坯房因漏雨倒塌,全家人只能借住亲戚家。这个清华学子白天在实验室钻研课题,夜晚熬夜接家教兼职,靠着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攒下积蓄。2022年,也就是杨明研二那年,终于为家中重建起三层新房。

令人意外的是,新房落成后,杨明将一层全部改造成支教活动室。书架填满捐赠书籍,墙面贴着世界地图,这里既是留守儿童的学习空间,也是支教志愿者的培训基地。“房子能遮风挡雨就够了,但教育能帮孩子们走过风雨。”杨明笑着说出自己的初衷,在他的发起和带领下,他创建的弘毅支教团队最多时参与人数达到了800人。

“因为现在工作和学业繁忙,我没有每年都支教,但是我们每年还是坚持去乡村学校做励志讲座,激励孩子们走出来。”如今,已是清华大学博士后的杨明,依然坚持每年回乡助学。郴州市教育局将其支教基地纳入“乡村教育振兴示范点”,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始关注山区教育。

“助学不是单向施与,而是唤醒更多可能性。”面对赞誉,这位青年学子目光沉静。在他曾经就读的乡村学校内,稚嫩的读书声穿透晨雾,与远方的清华园遥相呼应——承载着走出农村学子们的昨天,也孕育着无数孩子的明天。

从逼仄土房到明亮学堂,从受助者到助学者,杨明用11年完成了一场关于教育与爱的闭环实验。当被问及何为幸福时,他指了指墙上孩子们赠送的彩笔画,“你看,好多梦想正在发芽。”在加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这样的故事就是最生动的注脚。

本文原文来自三湘都市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