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赏析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赏析
大同市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新馆馆址位于山西大同平城区太和路,是晋北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00余件,藏品以彰显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边陲重镇文化、宗教文化特征而著称,集中表现大同地域的融合基因,特别是北魏、辽、金三代的精品文物,享有盛誉。
除了主馆,大同市博物馆还在古城内建起了八座主题性分馆:梁思成纪念馆、平城记忆馆、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北朝艺术博物馆、魁星文化博物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和大同红色记忆馆。
博物馆以大同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为主线,打造“沧桑代地”、“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基本陈列,全面讲述大同作为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盛况,再现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促进、和谐共存的生活景象,充分体现民族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色。此外,还设有“大同恐龙”、“梵语清音”两个专题展览及两个临时展厅。
这期,分享四个基本历史陈列中的一些精选展品。
沧桑代地
大同历史的文明序曲,即发生和演绎于“大同湖”和“桑干河”的沧桑岁月。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大同一带是一片浩瀚的湖水,考古工作者把这个湖叫“大同湖”,它是个封闭的内陆湖。那时候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参天乔木遍布湖畔。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和干湿交替,大同湖发生过无数次变化,最后于数万年前悄然消失了。十万年前,火山喷灰早已冷却,“许家窑人”在桑干河两岸繁衍进化。斯土斯民,初见文献于春秋,被称为“代”。今日大同,即代地腹心区域。大同的地理生态,自古可农可牧,大同的历史文化常在农牧文明之间进退游移,在胡汉之间徘徊。
青铜牛牺尊【春秋晚期】(复制)
虽然陈列的这个牺尊是原比例复制品,但它却是讲解员讲解的重点。这件牛牺尊出土于山西大同浑源李峪村,为敦实健壮的牛形温酒器。这种造型十分罕见,有人甚至认为是孤例,被专家学者誉为青铜器中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来自大同,却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件宝贝(一批青铜器当中的一件)是1923年农民翻地时无意间发现的,1932年,被古董商卢芹斋集资拍卖,1947年春,它们在上海神秘现身,却面临着被走私的境遇。值得庆幸的是,被及时拦下。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后,移交馆藏至今。
青铜壶【战国】
云纹瓦当和平城瓦当【汉】
彩绘陶壶【汉】
陶联枝灯【汉】
是从大同市阳高县安家宅东汉墓出土的,由座、柱、盘、盏四部分组成。灯碗为圆底盘型,灯柱为圆体竹节型,由下至上逐步减细,在灯柱上部分由灯枝及龙首顶灯相间环绕,灯柱中央还有叶状装饰物。龙首由上至下共托7个托盘,顶层1个,中层3个,底层3个,且中层与底层托盘位置相错,俯视相看成正六角形。灯盘为浅盘宽平沿,在沿上相间堆塑龙顶托盘、鸟落树头、立人等塑像。鸟落树头的贴塑又将动物与植物完美和谐地表现了出来。据专家考证,这种鸟为朱雀、凤鸟或金乌,象征着太阳、光明,塑在灯上有“长明”的寓意;而彩塑立人的形象生动逼真,身着交领汉服,头戴帽,双手前伸,面容肃穆庄严。整个灯盏错落有致、生动形象。
陶屋【汉】
东王公西王母神兽镜【汉】
铜博山炉【汉】
铜温酒樽、耳杯套件【西汉】
镂空四神铜炉【西汉】
嵌贝铜龟镇【西汉】
彩绘铜盘【西汉】
北魏平城
平城是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的首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开启北魏平城时代。百年帝都,气象万千,商旅汇聚,南北文明兼容并蓄,平城成为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平城历史文化精华遗存至今。平城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瓦当【北魏】
铺首衔环、泡钉及饰件【北魏】
板瓦、筒瓦、石雕柱础【北魏】
瑯琊王司马金龙是东晋皇族,其父司马楚之因受刘宋迫害而降魏,战功卓著,封瑯琊王。司马金龙袭父爵、官至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太和八年(484年)卒。其墓 1965 年发现于大同市石家寨村,随葬器物木板漆画、石雕柱座和石雕棺床均为稀世珍品,成组的甲骑具装俑、骑兵俑、武士俑、仪仗俑等集中反映了北魏军事和文化特色,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以下都是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文物。
司马金龙墓碑
釉陶马、牛、猪、狗、羊、骆驼、镇墓兽、人俑等【北魏】
石雕柱础【北魏】
此为北魏太和八年文物。座边长32厘米,通高16.5厘米。此物上圆下方覆盆式,础面以柱孔为中心雕刻双层莲花纹,雕刻四条首尾相逐的巨龙。方形底座四面浅浮雕环状缠枝忍冬纹,内雕伎乐童子。方形底座四角上面各圆雕一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筚篥、弹琵琶、舞蹈之姿,堪称为一件颇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珍品。
釉陶俑【北魏】
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北魏】(复制)
这件镇馆之宝漆画的正反两面均有精彩的图案,描绘了古代的著名故事,其笔法和线条非常精致,是研究北魏绘画的重大发现。文物原件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展出的是复制件。
司马金龙墓石雕棺床【北魏】
棺床由六块石板组成。下部三个床足,以联珠纹为边饰,内雕身躯矫健的力士,作承托棺床状。上部以缠枝忍冬纹为边饰,中部装饰流畅的波状忍冬纹,波心内雕伎乐十三组,中间一组为翩翩舞者,两侧各有六组乐人,右侧六人分别喊话指挥、击钹、打鸡娄鼓、吹箫、吹排箫、弹曲颈琵琶,左侧六人分别怀抱琵琶、吹埙、吹筚篥、打行鼓、持横笛、击细腰鼓。伎乐身侧各雕虎、狮、龙、人面鸟等瑞兽。伎乐帔帛飘逸,神情怡然。人物塑形生动,一气呵成,雕饰富丽堂皇,代表了北魏雕刻杰出的艺术成就。
司马金龙墓俑群【北魏】
大同市博物馆在设计展陈方案时,独具巧思,把出土陶俑组成一个庞大的“陶俑阵”,俑阵共有6种人物构成,展出238尊,在灯光辉映下,赫赫军威,凛凛仪仗,效果如同微缩版的兵马俑,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北魏时期阵容最大的俑阵。
北魏是中国南北朝史最重要的一个王朝,是民族大融合,世界大交往与对话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魏都平城则是其中枢和大本营。平城人口百万,商旅不绝,在中国大地首屈一指,在世界版图中也屈指可数,堪称国际大都市,既为都城所在,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持续近一个世纪。留存至今仍独领风骚的云冈石窟、斑驳陆离的玻璃器、金银器,无言诉说着它的过去,也见证了人类文明在交流融合中的辉煌发展。
石雕二佛并坐龛【北魏】
石雕蟠龙柱座【北魏】
石雕供养龛【北魏】
石雕柱础【北魏】
石雕武士像一对【北魏】
杂技俑【北魏】(复制)
三眼神壁画【北魏】
胡俑【北魏】
驮粮马【北魏】
彩绘陶镇墓兽【北魏】
陶骆驼及牵驼俑【北魏】
博物馆中间庭院里的雕塑就是这件文物的造型。
陶骆驼【北魏】
陶马【北魏】
玻璃制品【北魏】
湛蓝如洗
三至六世纪的中国,草原民族纷纷内迁,诸胡政权林立。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实现北方的统一。散布中原的胡汉各族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呈现胡汉杂糅、兼容并蓄的局面。中原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游牧民族,同时胡风胡俗也注入了华夏社会。中原居民生活的饮食起居习惯发生变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更是增添了粗犷奔放的色彩。
彩绘陶俑【北魏】
釉陶骑马仪卫俑【北魏】
彩绘陶女舞俑【北魏】
彩绘陶骑马仪卫俑【北魏】
陶羊【北魏】
彩绘陶马、陶牛车【北魏】
下面这就是开篇博物馆大厅内巨型塑像的原型。
宴饮图壁画【北魏】
狩猎图壁画【北魏】
石灯【北魏】
中国古代信奉“事死如生”,故重厚葬。北魏定都平城后,鲜卑墓葬亦渐趋同汉制。大同北魏墓葬众多,既有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冢,也有随葬简单的平民墓穴,可谓当时社会的缩影。枕山际水的永固陵园,著名的司马金龙墓和宋绍祖墓以及马铺山南的王公贵族墓,似乎是无言的史著,记录着北魏时代民族大融合与社会繁荣的盛况。沙岭壁画繁缛华丽,家居野宴,车马出行,庖厨炊作,伎乐百戏,林林总总,一派现实世界的写照,展现了鲜卑民族的生活风情。
尉迟定州墓石椁【北魏】
彩绘陶人面镇墓兽【北魏】
彩绘陶镇墓兽【北魏】
彩绘陶镇墓武士俑【北魏】
石雕门框【北魏】
宋绍祖夫妇墓俑群【北魏】
彩绘陶马【北魏】
陶器【北魏】
石雕螭首门枕石【北魏】
石灯、陶灯【北魏】
陶俑【北魏】
辽金西京
唐代大同,时有云州和云中郡之称。会昌五年(845年),置大同军节度使,是“大同”作为行(军)政区划名称之始,一直沿用至今。10世纪初,契丹人崛起于松漠之间,趁唐末战乱,建立辽国,日渐强盛,进逼中原。五代时,辽册立后晋石敬瑭为“儿皇帝”,割取“燕云十六州”,大同属辽。辽、宋和西夏鼎足而峙,大同成为辽之西京。女真金朝代辽,西京依旧;蒙古元朝改大同路。辽金大同,陪都重地,经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经营,大同成为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重要舞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京风貌。
银铛【唐】
鎏金錾花花口银碗【唐】
石雕护法力士像【唐】
三彩执壶【唐】
华严寺大鸱吻【辽】
高三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鸱吻之一。
薄伽教藏殿
鸱吻
银盘【辽】
白釉刻花梅瓶【辽】
龙泉窑青釉莲花纹高足碗【元】
白釉提梁壶【辽】
尚家人物花鸟纹铜镜【宋】
双鱼纹铜镜【金】
十二生肖大铜镜【元】
佛像金冠饰【元】
黄绿釉陶烛台【金】
龙形柄铜壶【辽】
三足铁炉【金】
三系提梁铁壶【元】
琉璃犼【金】
铁兽【元】
高僧坐像【金】
彩绘石雕信士坐像【辽】
石雕高僧坐像【金】
木雕墓主人像【金】
石雕信士夫妇像【辽】
陶塑墓主人像【金】
铜侍女像【元】
石雕双耳龙纹香炉【元】
石雕香炉【金】
金墓壁画
辽墓壁画
魂瓶、魂罐、魂塔【辽】
明清重镇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国家一统,北方蒙古的鞑靼、瓦剌、兀良哈等少数民族成为明朝统治的严重威胁,为抗击蒙古各部,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镇,大同为“九边之首”。重兵屯集,军资转输,成为“晋商”发迹初端。
明代隆庆议和,南北商贸渐渐兴起,“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明清时期的重镇大同,经历过烽火连天、刀兵相接的惨烈战争,也参与了铸剑为犁、商贸交通的和睦往来,见证了富甲海内、汇通天下的晋商崛起。
代王府邸建筑构件【明】
砖雕影壁壁芯【清】
南极仙翁和八仙铜立像【明】
竹雕送子观音像【清】
嵌螺钿庭院侍女图漆影屏【清】
漆木盘【清】
花卉纹掐丝珐琅瓶【清】
图片拍摄于2025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