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石: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
络石: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
络石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属于夹竹桃科络石属的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它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广泛的适应性和丰富的应用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将详细介绍络石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范围、生长繁殖方式以及其主要价值(观赏和药用)。
形态特征
络石是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可以长达10米,具有乳汁。茎呈赤褐色,圆柱形,有皮孔;小枝被黄色柔毛,老时渐无毛。叶革质或近革质,形状多样,包括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长度在2-10厘米之间,宽度在1-4.5厘米之间。叶面无毛,叶背被疏短柔毛,老时渐无毛。叶面中脉微凹,侧脉扁平,叶背中脉凸起,侧脉每边6-12条,扁平或稍凸起。叶柄短,被短柔毛,老时渐无毛。叶柄内和叶腋外有钻形腺体,长约1毫米。
花序为二歧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多朵组成圆锥状,与叶等长或较长。花白色,芳香。总花梗长2-5厘米,被柔毛,老时渐无毛。苞片及小苞片狭披针形,长1-2毫米。花萼5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顶部反卷,长2-5毫米,外面被有长柔毛及缘毛,内面无毛,基部具10枚鳞片状腺体。花蕾顶端钝,花冠筒圆筒形,中部膨大,外面无毛,内面在喉部及雄蕊着生处被短柔毛,长5-10毫米。花冠裂片长5-10毫米,无毛。雄蕊着生在花冠筒中部,腹部粘生在柱头上,花药箭头状,基部具耳,隐藏在花喉内。花盘环状5裂与子房等长。子房由2个离生心皮组成,无毛,花柱圆柱状,柱头卵圆形,顶端全缘。每心皮有胚珠多颗,着生于2个并生的侧膜胎座上。
果实为蓇葖双生,叉开,无毛,线状披针形,向先端渐尖,长10-20厘米,宽3-10毫米。种子多颗,褐色,线形,长1.5-2厘米,直径约2毫米,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1.5-3厘米。花期3-7月,果期7-12月。
生长环境
络石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以南,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对气候的适应性强,能耐寒冷,亦耐暑热,但忌严寒。河南北部以至华北地区露地不能越冬,只宜作盆栽,冬季移入室内。华南可在露地安全越夏。喜湿润环境,忌干风吹袭。
喜弱光,亦耐烈日高温。攀附墙壁,阳面及阴面均可。对土壤的要求不苛,一般肥力中等的轻粘土及沙壤土均宜,酸性土及碱性土均可生长,较耐干旱,但忌水湿,盆栽不宜浇水过多,保持土壤润湿即可。
生于山野、溪边、路旁、林缘或杂木林中,常缠绕于树上或攀援于墙壁上、岩石上,亦有移栽于园圃。
分布范围
络石分布广泛,从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区都有分布。在日本、朝鲜和越南也有分布。
生长繁殖
络石的繁殖首选方法是压条,特别是在梅雨季节其嫩茎极易长气根,利用这一特性,将其嫩茎采用连续压条法,秋季从中间剪断,可获得大量的幼苗。或是于梅雨季节,剪取长有气根的嫩茎,插入素土中,置半阴处,成活率很高,但老茎扦插成活率低。盆栽络石花后一般不结籽,地栽络石花后可结圆柱状的果,10月成熟收取后,翌春播种,但播种苗要三四年后才开花,而压条、扦插苗翌年便可开花,故一般不用播种法。
盆栽除采用一般方法外,还可利用其自身的特性作悬吊或攀缘栽植。利用气生根作攀缘栽植时,可先在盆中放棕皮柱或形态较好的枯树干,扎成亭、塔、花篮等造型。养护上也很简单,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经常向棕皮柱或支架上喷水增加湿度。在生长期,每月施1-2次肥水,并应避免烈日直射,以半阴或明亮的散射光照射为佳。繁殖在生长季用扦插或压条法都容易成活。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络石在园林中多作地被,或盆栽观赏,为芳香花卉。络石匍匐性攀爬性较强,可搭配作色带色块绿化用。络石喜阳,耐践踏,耐旱,耐热耐水淹,具有一定的耐寒力。
药用价值
络石的根、茎、叶、果实供药用,有祛风活络、利关节、止血、止痛消肿、清热解毒之效能,我国民间有用来治关节炎、肌肉痹痛、跌打损伤、产后腹痛等;安徽地区有用作治血吸虫腹水病。乳汁有毒,对心脏有毒害作用。茎皮纤维拉力强,可制绳索、造纸及人造棉。花芳香,可提取“络石浸膏”。络石是一种常用中药,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