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我国农业主要地域熟制划分、轮作与休耕及复种指数详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我国农业主要地域熟制划分、轮作与休耕及复种指数详解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IN90B2S0516DHVE.html

熟制,即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一年内多作的程度和类型,是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我国农业主要地域熟制的划分、轮作与休耕的生态效益,以及复种指数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熟制?

熟制可以理解为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一年内多作的程度和类型。一般常以熟制命名种植制度,所以有时熟制也一定程度上代表某地的种植制度。

我国农业主要地域熟制划分

我国的中温带和青藏高寒气候区,熟制可达一年一熟。比如东北地区,可以保证水稻一季成熟,但是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成熟,需要拉长水稻的生长期。

青藏高寒地区,由于热量相对较低,大部分农作物都不能种植成熟,只能种植小麦的变种青稞,也只能保证一年一熟。

我国华北、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及南疆塔里木盆地地区,属于暖温带地区,热量条件可以保证两年三熟及以上,也就是在两年时间内可以种植两季冬小麦外加一季玉米。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可以保证一年两熟及以上。本区域大部分地区,可以种植两季水稻。

本区南部沿海地区,如台湾南部、海南、广东雷州半岛及云南南部地区,属热带地区,常年如夏,可满足农业生产一年三熟。

不同熟制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期越长,农作物积累有机质的时间越长,最终品质越好。南方水稻的生长期约110天,东北则要130天,因而生长期长的东北水稻品质好。(另:光照和昼夜温差也是原因)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短与品质的关系很紧密,一般来说,作物生长周期长,在体内聚集的有机物相对较多。作物品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由多个品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复合体。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期间,称为生长期。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以上的温度可继续生长的时期就称为生长期。通常,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 ℃时,冬小麦、韭菜等农作物开始返青,春小麦开始播种。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 ℃时,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多数作物和果树开始恢复生长。

特殊熟制:温室大棚农业

温室,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作物和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室的种类多,依不同的屋架材料、采光材料、外形及加温条件等又可分为很多种类。

在温室大棚里种植作物一般是为了抢早上市,或者做反季节蔬菜。南方的保温大棚大多是钢结构薄膜大棚,而北方的大棚主要是日光温室。南方温度一般不会低于零度,一般在早春时在这种简易钢架大棚就能起到保温效果,早期增高棚内温度可以增加积温,作物也就长的更快,可以比露天栽培提前一个月左右上市。北方温度比较低,一般北方大棚在北面会用水泥砖墙或保温材料制作隔温墙,棚外还会加一层保温被,晚上将保温被放下,再在棚内升温,可在北方的冬天种植蔬菜水果。温室大棚采用人工的方式改变生长环境,可人为控制作物熟制,为农作物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帮助。

轮作与休耕

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有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措施,因为不同作物根系所处深度、吸收的土壤养分略有差别,因此轮作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此外不同作物的病虫害也不同,因此轮作可以防治病、虫、草害。因此轮作不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连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休耕,是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在农业生产上,耕地进行休耕,其目的主要是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以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并积蓄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转化,为以后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条件。休耕的时间长短不一,有季节性休耕,也有年度休耕。

免耕,是指不翻动表土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作物残茬以保护土壤的耕作方式。免耕可以减少耕作机械多次作业而压实,保护土壤结构;地面保存的残茬可以覆盖土壤,有利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特别适合风沙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地区及抢农时的多熟区,目前主要在黑土区进行推广。

熟制与复种指数

熟制这个词在初中便已经接触,它是指同一块耕地一年内收获的作物的季数,这里的作物可以是同种也可以是不同种。

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次数,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

所以这两个概念其实是对一件事儿的不同描述,例如一年一熟,复种指数就是100%,一年两熟,复种指数就是200%。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

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特点

  1. 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体现的地理分布规律主要是( )
    A.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
    D.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A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的复种指数明显小于浙江,这是由于山东的纬度较浙江高,热量条件不如浙江,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B. 农业结构的调整
    C.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 全球气候变暖

2.B 读图可知上海的复种指数呈下降趋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全球气候变暖都有利于复种指数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扩大市场范围,但对复种指数无影响。故选B。

  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四地复种指数差异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地形因素 ④河流和湖泊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C 图示四的复种指数总体呈南方高,北方低,反映纬度位置导致的热量条件的差异影响;而福建的附中指数明显低于上海和浙江,主要反映地形差异的影响,福建省山地面积大,故复种指数较低。

  1. 山东的复种指数稳中有所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气温与降水的变化
    B.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C. 交通用地减少和土壤改良
    D. 市场变化和技术改进

4. D 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的决定性因素,且山东省复种指数提高反映全年播种总面积提高,主要是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山东部分地区从二年三熟发展为一年二熟。

  1.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B. 农业结构的调整
    C.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 劳动力充足

5. B 上海复种指数不断下降,反映全年播种面积下降,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影响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1. 造成福建复种指数偏低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海陆位置
    C. 经济发展水平
    D. 纬度

6. A 福建的纬度最低,如果考虑纬度位置,福建的复种指数应该是较高的;复种指数主要受热量因素的影响,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小;福建大部分地区为山地(武夷山)、丘陵(浙闽丘陵)地区,海拔较高,热量相对不足,导致复种指数较低,故选A。

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为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复种指数大,说明耕地利用率高;反之,耕地利用率低。读1998—2012年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耕地复种指数变化图。

  1. 推测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
    A. 东北、东部、中部、西部
    B. 中部、东部、东北、西部
    C. 东部、中部、东北、西部
    D.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7.C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东部和中部地区水热条件好于东北和西部地区,复种指数高,所以甲乙为东部、中部地区,丙丁为东北和西部地区,A错。乙复种指数增加,甲复种指数降低,甲为东部(随着城市化推进,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越来越多,种植作物的面积越来越少),乙为中部地区,土地利益率升高,西部地区热量条件高于东北,复种指数高,所以丙为东北,丁为西部,故选C。

  1. 乙地区复种指数比丙地区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耕地面积广
    B. 粮食播种面积广
    C. 水热资源丰富
    D. 农业劳动力充足

8.C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乙地区为中部地区,丙地区为东北地区,乙复种指数比丙高的主要原因是中部地区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降水多,水分条件好,故选C。

  1. 从复种指数推测甲地区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最可能是( )
    A. 小麦
    B. 水稻
    C. 玉米
    D. 高粱

9.B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为东部地区,属季风气候,是著名的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水稻种植面积广,且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所以东部地区总差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故选B。

  1. 影响东北和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技进步
    B. 城市化的发展
    C. 降水增多
    D. 耕地增加

10.A 耕地复种指数指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东北和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呈上升趋势,这两地区的耕地面积变化不大,D错。耕地复种指数与降水增加无关,C错。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减少,种植总面积也会减少,B错。科技进步,在耕地不变的情况下,作物种植面积增加,A对。故选A。

  1. 2006年到2007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略有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
    B.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 台风、洪涝和旱灾严重
    D. 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弱

11.C 读图2006年到2007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这期间我国不可能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耕地大幅下降,A错。这期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不大,B错。这期间国家减免农民税收政策,鼓励农民种粮,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D错。这期间可能发生台风、洪涝和旱灾,这些灾害短期作用,导致作物种植总面积减少,复种指数减少,C对。故选C。

  1. 中部、东部地区复种指数高于西部、东北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平坦
    B. 土壤肥沃
    C. 水热丰富
    D. 光照充足

12.C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力、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中部、东部地区复种指数高于西部、东北部地区是因为中部、东部地区的水热条件优于西部、东北部地区。

  1. 东部地区复种指数呈下降趋势,会引起( )
    A. 城市化水平上升
    B. 农业科技水平提高
    C. 我国粮食产量下降
    D. 农业抗风险能力降低

13.D 东部地区复种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东部地区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低。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的建议

  1. 发展农业科技,培育优良品种
  2. 修建农田水利工程,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推行农业机械化和耕地经营规模化
  4. 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