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诗人风范:杨孚、张九龄、余靖的文学贡献与文化影响
岭南诗人风范:杨孚、张九龄、余靖的文学贡献与文化影响
从古至今,南粤大地先贤辈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7月8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周会凌与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做客广州人文馆,带领读者一起领略三位岭南先贤杨孚、张九龄、余靖的风范。
活动现场
梁凤莲认为,宣传广州的历史文化名人,既是读懂中国,读懂广州的具体践行,也是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的一种传承,杨孚、张九龄、余靖等岭南先贤在历朝历代都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他们是岭南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典范,也是珍贵的文化财产。
接下来,周会凌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杨孚、张九龄、余靖这三位岭南先贤,他们都是既受南粤文化熏陶,又反哺南粤文化,并为之增光添彩的本土先贤。
诗文背后的耿介人品与革新精神
周会凌指出岭南诗人往往远离时尚,冷眼审视着主流诗坛,对诗坛弊端进行深刻的批判,这是岭南诗坛自古以来就形成的崇尚自然、务实创新、不随波逐流的诗论思想的直接体现。
杨孚是东汉时期南海郡番禺下渡头村人,其所著的《异物志》是一部岭南特有的风物志,描写了广东特有的动植物特征,成为历来研究岭南历史地理和物产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其中的“赞”都是四言韵语,优美生动,富有诗味,被认为是广东最早的诗歌。
杨孚曾担任议郎,对皇帝的言行进行规谏讽谕,他主张“吏治必务廉平”。《百越先贤志》中记载,杨孚写《异物志》是因为不少地方官员以中原地区少见的特产“竞事珍献”,以此笼络、贿赂京官,对此不正之风,杨孚以此书表达“讽切”之情,反对珍献行为,这显现出他的正直。
张九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岭南籍宰相,他为相贤明正直,品性操守一直为时人所钦佩。张九龄在为相期间,扶持农桑,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为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张九龄直言敢谏、守正不阿,曾弹劾李林甫、劝罢牛仙客、谏杀安禄山,引起玄宗不快,加之李林甫等人反复进谗言,最后被贬官。
张九龄也是开创岭南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是陈子昂所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的同盟者,在扭转齐梁以来“彩丽竞繁”的绮靡诗风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的名作《感遇》十二首等继承了汉魏风骨,具有雄直之气,再如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被罢相之后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头就气象不凡,茫茫无际的大海,高悬海上的月轮涌出,这幅动态的画卷非常雄浑壮阔。张九龄的诗歌对后辈诗人如余靖、屈大均等颇有影响,从而逐步形成了岭南诗派的独特风貌。
余靖是北宋名臣和文坛名家。在岭南历史上,余靖与张九龄都有着耿介正直的人品,余靖是庆历四谏臣之一,以刚正有为而闻名。北宋初年,朝廷中流行着艳丽晦涩、内容贫乏的西昆诗体,余靖不为“西昆体”所染,以“苍古而格高”的诗风给宋初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气息,成为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同盟者,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做出了贡献,也是对张九龄开创的清淡深远、刚健遒直的岭南传统诗风的继承。
对岭南地域文化的反奇观化书写
岭南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边缘地带,曾长期被视作一个相对独立、隔绝的地理单元,人们非常强调其文化的异质性。前代贬谪诗人对岭南穷山恶水、蛮烟瘴雨的描写及畏惧、抵触心态十分突显,如《全唐诗》中含“瘴”诗有287首,其中与岭南相关200余首。
一些古籍在提到岭南的时候,往往对岭南的物产或文化进行一种奇观化的书写,有些甚至是非常荒谬的。比如《山海经》《淮南子》等都讲过贯匈国的故事,提到在岭南有一个贯匈国,这个国家的人胸前有一个洞。杨孚在他的《异物志》中专门记载了这一点,对这个谬误作了纠正,《异物志》记载:“穿胸人,其衣则缝布二尺,幅合二头,开中央,以头贯穿,胸不突穿。”这种着装史称“贯头衣”,他认为贯匈国的人并不是胸口真的有一个洞,而是因为他们的着装是“贯头衣”,这就是一种反奇观化的客观书写,让人们能够更加自然真实地了解岭南这一地域的特点。
周会凌分享杨孚对岭南地域文化的反奇观化书写
张九龄生长于岭南,入仕后曾三度南还,其诗集中约有50首题咏岭南的诗篇。岭南是珠江水系的流经处,不仅有五岭一脉的高山密林,还有秀丽的水域风光,因此张九龄最常用来描绘岭南的意象是山林、江水、猿鸟、橘、荔枝等具有南国特色的景物,他笔下的岭南风光秀丽喜人,颠覆了以往诗人们的书写。
余靖是岭南韶州人,他曾两次受贬归隐曲江,其描写岭南风物的诗作,展现了故乡的山水名胜、花木特产和风土人情,地域气息浓厚,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岭南独有的文化本质,如磅礴耸峭的大峒山、绚烂奇丽的仁化锦石岩、丹峰插天、红石绵亘的韶石,还有五色雀、荔枝等。
乡邦意识的逐步觉醒
周会凌认为,韩愈、苏轼等虽对南粤有“开化”之功,但他们来岭南为官的前提往往是被贬谪、被放逐,很有些委屈或憋屈,而杨孚、张九龄与余靖等岭南本土诗人在心态与诗文创作上具有趋同性,即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对乡邦文化的热爱。所谓乡邦意识,指人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所拥有的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与归属感,具体表现为对家乡自然环境、风俗人情的由衷热爱及对乡邦先贤和地方文化传统的尊崇。
张九龄留传下来的 200 余首诗中,题咏或咏及岭南的诗篇将近50首。与唐代绝大多数岭南诗不同,张九龄的岭南诗流露出明确的“岭南”乡邦意识,在他的笔下,岭南不是蛮烟瘴雨,而是环境优美,山川明秀,风物宜人,透过这些诗作,可以真切感受到张九龄对岭南乡邦所抱有的完全不同于非粤籍诗人的特定感情。
张九龄、余靖等作为岭南先贤的代表,被后世岭南士人不断赞颂追念,塑造成乡邦楷模,其诗文集被广泛诵读。在此过程中,杨孚、张九龄、余靖对岭南形象的改变、乡邦意识的觉醒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他们也打破了千年以来中原人士对岭南蛮荒落后、不出人才的固有印象,成为后代学人的楷模,并形成了一股崇文重教的风气,鼓励更多的岭南人士通过科举制度走进中央政权。
梁凤莲对周会凌的观点深表赞同,她表示,杨孚、张九龄和余靖在岭南历史文化中形成了清晰的文学流脉,他们诗文背后的耿介人品和革新精神,他们对岭南地域文化的自觉投入和书写、传播,以及他们的乡土情怀至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他们把岭南文学形象建构得更加清晰,也让越来越多的新老岭南人、广州人加入对岭南、对广州的书写、描述和传播中。
活动最后,梁凤莲总结说,文化积累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漫长时间,岭南文化的文化气象和精神气象才真正形成,传统文化中珍贵的、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了解,把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传承下去不仅是一代人的责任,也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延伸阅读推荐:
1.《异物志》
责任者:(汉)杨孚撰,(清)曾钊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36年
索书号:Z12/10/[2]3021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蔡鸿生藏书
2.《曲江集》
责任者:张九龄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索书号:I214.22/Z32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欧初藏书
3.《武溪集:二十卷》
责任者:(宋)余靖撰
出版社:广东编译公司,1931年
索书号:199513503/199513506
馆藏地点:广州图书馆•典藏书库•古籍书库•阅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