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创新共生式发展
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创新共生式发展
导读:创新联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正在成为推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创新联合体的定义、发展历程、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创新联合体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随着“萝卜快跑”的快速普及,智能汽车发展如火如荼。自动驾驶技术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创新联合体这一组织模式的助力。例如,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华为、小米等牵头组建的智能汽车创新联合体,利用数据的赋能效应,推动不同主体在跨领域战略、组织、资源和制度网络上实现协同合作,构建智能汽车演进的动态能力,引爆了新一轮产品功能、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创新。
自动驾驶关键技术攻坚倡议行动(图源:新浪新闻)
科技部近期发布的《关于新时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表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科技计划组织实施过程中,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由龙头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牵头组织的项目,共同构建一个相互支持、协同合作的新型创新联合体。该政策旨在通过这种创新联合体,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上的“揭榜攻关”。此后,创新联合体作为科技创新的一大载体,在各地纷纷“落地开花”。
创新联合体的前世今生
创新联合体已成为一种任务导向和系统化的组织结构,它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主要任务,由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企业领导,有效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不同创新主体的力量,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创新联合体的起源可回溯至20世纪中叶,当时简·霍普兰德与罗杰·奈杰尔提出了战略联盟的理念,该理念后来演变为技术联盟理论。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政府的引导下,包括日本电气、东芝和富士通在内的多家半导体公司,联合成立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研究联盟。日本政府在联盟的初期阶段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加速了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合作的研发体系的成长和成熟。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学家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首次详细阐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1987年,IBM、英特尔、惠普等13家领先企业在美国政府主导下,共同成立了半导体制造技术研究联合体(SEMATECH),旨在强化企业的领导作用并推动企业间的合作研究与开发。此后,“斯坦福-硅谷”模式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联合体的代表,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发展至今,创新联合体已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载体。根据知识价值链的三个阶段——知识的创造、运用和转化,创新联合体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参与创新过程的联合体,包括专注于知识创造的研究共同体和致力于知识应用的技术开发共同体。
第二类是对创新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相关联合体,这包括提供专业和商务支持的服务共同体,以及由社会文化因素推动的创新环境共同体。
从模式来看,目前创新联合体包括政府支持机构主导、大学主导、非盈利组织主导、商业组织主导等模式。由于体制差异,与国外多主体的创新联合体系统不同,国内的创新联合体呈现出“政府支持+企业牵头”的特点。
从实践方式上,有以下几种:
创新联合体的三种实践形式
创新联合体VS传统产学研
传统产学研协同的问题是其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质,是一种松散的、依靠政府指令进行的状态,被动地向有序化方向推进,呈现出“形式化”“拼盘化”联合创新的特征。随着创新主体从国家过渡到企业,创新范式从独立到协同,创新联合体开始逐渐成为联合创新的趋势,其内涵和作用也随之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我国将支持行业领先企业主导建立创新联合体,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发挥大型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
创建创新联合体三板斧
在新的发展阶段,构建创新联合体成为增强基础研究实力和优化创新资源分配的关键举措,创新联合体的提出的突破点在于从他组织到自组织,呈现出协同何生成的特征。它对于我国打造更高级别的创新生态系统、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问题具有深远的影响,旨在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大环境、市场环境的外部变化以及联合体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创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关键技术核心攻关专题,聚焦区域产业链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并做到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以明确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
其次是依托优势企业,以产业链中的创新能力突出的领军企业牵头,整合内外部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等,为技术攻关保驾护航。第三是要健全运行机制,制定合作框架与协议,确保各方职责、权益和合作方式明确,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平台建设与运营阶段,创新联合体将建立物理平台和虚拟平台,如实验室、研发中心、信息共享系统等,并制定相应的运营机制。
领军企业:应用场景创新的旗手
在创新联合体的组建中,领军企业作为创意提出者、设计开发者、资源提供者和应用示范者,引领中小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合作创新。通过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技能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大企业在研发实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价值上的明显优势,同时也能有效激发中小企业在创新反应速度和低成本试错方面的独特优势。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集中和整合创新资源,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入的层次上形成开放和协同的创新环境。
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揭牌仪式(图源:新华网)
例如,北京支持组建的“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于2022年在北京小米科技园成立,包括小米集团在内的7家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珞石、思灵等)和高校院所(如清华、中科院等)等20家创新主体共建创新联合体应用场景,聚集智能制造领域开展合作研发。通过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与需求牵引机制,联合体已在制造工艺、高端装备、工业数智平台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创新成果,及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生态的举措。
结语
创新联合体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扮演着核心战斗力的角色,是战略科技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新联合体围绕重大技术难题,通过与知识价值链创新的各类主体的参与,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合,推动技术创新向商业化方向突破。未来,创新联合体将继续以企业为主体发展,领军企业主动开放合作机会,围绕“卡脖子”技术进行技术攻关,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合作愿望,共同提升创新效率及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