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四伏,将才匮乏:浅析武举制度在明朝得以发展的原因与由来
危机四伏,将才匮乏:浅析武举制度在明朝得以发展的原因与由来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科举制度似乎是普通文人子弟突破阶级,实现人生抱负的唯一途径,其实科举考试分“文科举”和“武科举”,同样是起源于唐朝,但是武科举的发展之路却比文科举要曲折的多。
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
唐朝武举主要为选拔将才替代朝中根基已深的武勋权贵,但是朝廷武官的大面积换血势必会影响朝中局势的稳定,所以唐朝武举仅是创立阶段。
大周武后初创武举,女皇武则天执政期间,创立了武举制度,中间历经两次停止,其后就一直延续下来。从选用角度分析,唐朝的武举选材主要项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斗中的各项技能,二是身体素质。
这一考核标准的提出,遭到许多重臣的反对,例如薛谦光和蒋防就曾提出改革,他们认为武举不可只重视武学,理应和“谋略”相结合,重视文才武略的综合人材,但是由于延用两汉时期的制科制度已经发展起来,所以此项建议并未被实施。
唐朝的武举制度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利处,莫过于平定安史之乱的一代名将,郭子仪。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选拔上来的将才。“郭子仪出身武举,熟悉兵法,善于谋略,临危受命,救大唐于水火之中,又岂能说是没有谋略的粗人?”
所以,唐朝时期的武举,虽过于重视武艺考核,但是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举,虽然整体体系并不算完善,但是依旧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为军事将领的选拔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也有不少人认为,在隋朝已经开设武恩科,关于此观点,并无详细资料的记载。而唐朝开设武举,却有其充分的记载“长安二年......天下诸州宜教武艺”。
当然,女皇开设武举,并非全为国家大局考虑,也有部分巩固政权的原因。武则天称帝,其主要阻力就来自于李氏家族,且李氏家族的主要势力是军事领域的关陇勋贵集团,女皇首创武举,把选将之权和皇权相结合,就可以达到打击勋贵的主要目的。
宋朝武举制度的演变
宋朝建立之初,就奠定了重文轻武的思想,因而,宋初并未设置武举制度,但是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威胁之下,也不得不将武举考试纳入科考范围,以此选举武艺超群,谋略出众的将才。
宋朝武举开设于宋仁宗时期,在1029年颁布的《武举条例》中记载,北宋时期的武举连同科举考试一同举行。
宋朝武举和科举体系相似,皆是三级考试体系,但是武举比科举多一道程序,称之为“引试”。引试是武举考试的第一道关卡,包含“武艺考试”和“程文考试”,引试之后是解试,再之后是省试和殿试。
引试由兵部主持,偏远地区则由将帅主持,选举人数为200人,解试选举人数为70人,到了省试,关于武艺考核部分的考试项目就增多了有,弓步射,弓马射,弩踏,刀枪等。程文考核又分两类,策问和墨义。策问是写一篇有自己见解的军事战争的文章,而墨义则是,关于《孙子兵法》和《司马》等兵书的名词解释。
宋朝的殿试开始于宋仁宗执政的第八年,时间集中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和八,九月份。殿试以策问为主,最初殿试仍会淘汰一些考生但是到了1056年,凡是有能力参与到殿试环节的应试考生皆不会被淘汰。
总体而言,虽然宋朝重文轻武思想严重,但是在客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武举考试的制度仍然比唐朝更加完整,这也为明朝科举考试奠定了根基。
明朝武举制度的发展
明初,朱元璋执政期间,虽在建国之初设立了武举制度,但是形同虚设。其一是因为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武将数量较多,其二则是明太祖担忧武官集团的权利过大,这让明太祖很缺乏安全感,他不仅借机屠戮武将,还让武将学习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举制度的顺利实施。
在明宪宗之前,明朝的军队主要分为京军和地方军。京军是精锐之师,明太祖的京军有48卫,明成祖朱棣时期,京军又增加至72卫。这时期的军队将领以三类为主,开国将帅,世袭罔替的将领,还有一类由文臣统领。这就说明,明初对于武举选拔人材并无太大需求。
且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后代之武学,专讲文韬武略,不事儒家经文,专习战场之干戈,拘于武艺之偏哉!今朕欲用武举,立庙学”,可见其重视科举,对于武举存在很大的偏见。
明初历经几位帝王的发展,对于蒙古的过度打压所维持的北方安定局面,在明英宗继位之后就被打破了。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也是明朝军事实力由盛转衰的开始。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大败,被蒙古瓦剌首领活捉,五十万明军几乎覆灭。北方边防在此战中损失过大,导致军事实力被大大的削弱。自此之后,北方边境就常年处于战争状态。
明朝为了加强北方边境的安全,重新整修了长城,还设置了九个边镇,但是长期的对峙状态,让蒙古各部落成为明朝最重要的军事问题,重新选拔优秀的军事将领,也成了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
除了蒙古各部的威胁,明朝还面临,在海防上日寇的不断侵扰,以及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
明朝海岸线绵延数千公里,早在明朝初年就出现了日寇骚扰沿海居民的迹象。特别是到了明世宗时期,军事力量的减弱,让沿海的日寇更加的嚣张,甚至达到深入内地烧杀和在明朝沿海地区建立军事据点的地步。
明朝的农民起义,也困扰着明朝的统治,据记载,在永乐年间的农民起义就多达上百次,发展至明朝中后期,更是此起彼伏,不断涌现,譬如,以刘通为首的,以杨虎,叶宗留为首的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初将领政策中,世袭罔替的原因,导致很多将门世家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后代子孙以不学无术,养尊处优者居多,无法培养出合格且优质的将领,难以堪当大任,统领军队。
明朝武举制度的完善
大明王朝在天顺八年,颁布了第一部和武举制度相关的法律——《武举法》。这部法律对于武举考试的内容,录取标准,俸禄发放以及后续授官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一,参加的范围包括,具有军事才能的所有官民。
二,“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为基本原则。
三,帅府之中考试策略,校场内考试弓马。
四,成绩合格者,授予中式官,月俸禄,三石米。
五,所有中式者前往军营总管队报道,或担任要职,或听候差遣。
明朝此次颁布的《武举法》处于创设阶段,不仅没有固定的考试时间,甚至筛选出来的人材也寥寥无几。原因可能是由于:明朝武举的地位远远不如文举的地位高,所以应试人数并不多;民众只有在文举考试上面屡次不中,才会考虑武举;武举中式的官职和待遇与文举中式之后相比,相差太多,多数为部队的中下级官员;明宪宗时期的策问考试过于严格,导致很多有武功和谋略的人无法中举。
面对《武举法》的弊端,也有部分官员提出质疑,陕西官员项忠实就曾提出,武举考试过于重视策问,有纸上谈兵的嫌疑,将很多有实力的将才挡在门外,更加不利于良将借助武举来提升自己。因而他认为武举应该以武艺为主,策问为辅。
明朝弘治七年,武举六年一次,弘治十七年改为三年一次,且考不中的可以下次再考。
明朝嘉靖年间,严峻的外部形势,促进武举制度的发展。正德三年至嘉靖二十二年,明朝的外部环境变得异常严峻,除了北部蒙古依旧在边境虎视眈眈,沿海日寇问题,农民起义外,西方的殖民主义者东来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明武宗时期开始,西方殖民主义也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频繁活动。到了嘉靖时期,更是强行占领了“香山澳”(澳门)。《武举法》在这一时期不得不继续完善,来选拔更多的优秀将领。
正德《武举条格》对于明朝《武举法》的改革。此次改革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建立了完善的考官机制,监试官机制,且试卷的密封,编号皆做出详细规定。会试中的考官由翰林官二员担任;武闺内场的考试,试卷弥封白纸加厚,以杜绝舞弊行为;试卷弥封,糊名,让考试官不能得知考生姓名;眷录制度,由专人负责抄写试卷,防止考官认出考生笔记。
第二,明朝的武举考试发展为两级考试,一级为乡试,二级为会试。
此次改革之后,“武举中式者资质平庸,难以委以重任”,无法选择出良将,必须再次进行改革。
再次改革的主要地方在于“殿试”的增加,明朝武举殿试早在明熹宗执政期间就被提出,但是并未被采纳,直到崇祯四年才得以实施。武举殿试和科举殿试类似,由皇帝亲自主持,以策问为主,马射和步射的成绩按照会试计算,取前三名,首名谓之“状元”。整个明朝时期,武举殿试共计举行五次,这也是明朝武举制度的最终形态。
结语
弘治年间,武举录取人数为35人,发展至崇祯年间,人数就多达120人,整体看还是呈现上升趋势的。但是即使如此,武举制度和科举制度不同之处在于,这是顺应国家将才的需要,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武举的发展密不可分,和平年代鲜少能有哪位君主真正重视武举,因此人们心中并未形成相应的观念,所以武举考试并未真正在民间发展起来,这也影响到人材的选拔。
参考文献:《资质通鉴》《明史》《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