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这些老物件,讲述着几代人的家庭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这些老物件,讲述着几代人的家庭故事……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65311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那些曾经司空见惯的老物件,如今已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然而,它们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见证了社会的变迁。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巨变。

一台"凤凰牌205"相机


在梅陇镇的顾祥健家中,一台"凤凰牌205"相机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台相机购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顾祥健毅然拿出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169元买下它。有了相机,儿子的成长、家庭聚会、外出旅行等许多重要场景都被一一记录下来。为了节省胶卷,顾祥健甚至会剪下废胶卷接在新胶卷前面,以多拍几张照片。直到二十年后,数码时代来临,胶片相机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台相机帮助顾祥健记录下了无数快乐的瞬间,定格了许多幸福的回忆。

一台14寸彩色电视机与一台打字机

在浦江镇的章月义家中,一台14寸彩色电视机和一台打字机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台电视机是1986年章月义托在广播器材厂工作的弟弟凭票购买的。当时弄堂里就他家这一台电视机,大家晚饭后都准点围着一起看,电视频道就那么几个,可是大家看什么节目都觉得特别好看。现如今,每个家庭都有两台以上的电视机,屏幕大到60寸不等,频道多至200个,大家经常为此挑花了眼。

这台打字机是1991年章月义用了一个月的工资购买的,那时他儿子一心想学打字,他通过勤学苦练,以A+的成绩顺利过关。如今打字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当年打字机上练就的功夫,让他在电脑键盘上一展身手。

一张购粮证与一张过江月票

在浦江镇的徐龙宝家中,一张70年代的购粮证和一张过江月票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购粮证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非农业人口中使用,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这种制度之下,在上海城市里的每一个居民都按年龄划分,定量供应粮食。购粮证相当于计划供应证,凭证领取粮票,再凭粮票采购计划内的东西。这是徐龙宝70年代的购粮证,购粮证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命根子”。那时候哪家要是遗失了购粮证,那可比遗失钱物要严重得多,因为它意味着这个家庭将无法买到粮食。回忆起艰苦的日子,觉得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成就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0世纪80、90年代,住在上钢新村的徐龙宝需要天天摆渡过江(周家渡)去上班,为了通行方便,他购买了过江月票,每次乘坐只要出示证件就可以,与现在的交通卡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当时过江要40多分钟,最怕江上起雾,一旦起雾,轮渡就停航,现如今黄浦江上架起了数座大桥,浦江两岸的出行变得便捷又舒适。

这些珍藏的老物件,是否也唤起了你尘封已久的记忆?有什么物件见证了你的人生印迹?文末留言或发送邮件到mhqrmtzxbjb@163.com和我们分享吧!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