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的路径探索
创新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的路径探索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教育已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是提升老年教育质量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本文从教师准入、课程实施、课程定位和社会参与四个方面,探讨了老年大学课程建设的路径。
规范教师准入,加强教师吸引
目前国内对于老年教育教师的准入相关法规法则尚属空白,老年大学教师投入不足,待遇保障不足,导致老年大学教师吸引力不足,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从而直接影响老年教育质量。
第一,规范老年大学教师准入机制,加大投入国家应尽快规范老年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统一老年大学师资准入标准,加大对老年大学师资建设的经费投入,提高老年大学对教师的吸引力,吸引一批优秀教师。
学校应加强对老年大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使之掌握老年教育的新动态、新规律;树立师资队伍的课程建设意识,使其掌握课程建设的要求,提升课程建设的必备能力。
第二,充分利用老年自身资源,建立老年师资库老年人是老年教育的对象,但同时也是老年大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庞大的老年队伍之中,有能力,有愿望,有责任,有奉献精神的老人众多,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技术与成熟的心智。应充分发挥老年人已有的职业优势,将老年人的职业优势价值最大化,充分利用老年自身资源,发展一批有能力,有纪律,有热情的制度化老年教师队伍。
第三,发挥网络学习资源作用,建立网络化分布学习场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努力建设多元化、网络化分布学习场所,为老年人扫除交通不便和学习场所不足的障碍。
优化课程实施,提高课程实效
老年教育是老年人进入人生另一个新阶段的重要阶梯,老年课程的实施则直接影响老年学习体验。
故在课程的呈现方式和手段上,要充分考虑到老年学员的学习优势与学习心理,坚持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结合的原则,优化课程实施,强化课程体验,提高课程实效。
以求课程实效最大化,增强老年人的参与感与满足感,做到知识掌握与情感培养的有机统一,达到技能增长与心理健康培养的共同发展。为此,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课程结构建设上要坚持体系化与个性化有机统一的原则老年教育对象的多样化与复杂化要求其科学的课程建设必须坚持体系完整与满足个体需求的有机统一。
老年学员的学习背景往往各不相同,人生阅历与职业背景更是千差万别,但老年学员往往有丰富的经验,成熟的技术,广泛的人脉和更全面的视角,为更好发挥这些因素在老年学习中的作用,老年教育课程需具有针对性。
可利用问卷调查老年学员的学历水平、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尤其是职业背景等因素,再根据调查结果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分类。
对老年学员进行合理分班、进而对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层次的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尽量利用课程把老年人已有的丰富的职业经验优势价值最大化。
第二,课程内容要坚持老年显性与隐性功能课程共同开发原则老年人力资源是指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年龄在60周岁以上并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显性的老年人力资源譬如返聘原单位、应聘新单位再就业,继续为经济社会服务等的一类老年人。
老年教育课程内容建设既要坚持老年人显性功能的开发,如相关的职业培训,再就业指导,智能手机以及网络应用等内容,同时也要促进发挥隐性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
因为老年人在一个家庭之中充当重要角色,对于家庭和睦与隔代教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的发挥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有所作为。
在课程建设上要积极关注并努力开设隔代教养、家庭相处智慧,代际沟通类等老年人关心的问题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做到显性老年人力资源与隐性人力资源共同开发。
第三,课程评价要遵循多方联动、科学延伸的动态课程评价机制课程评价是课程发展必不可少的反馈机制,老年教育的课程评价主体一般自下而上由三方构成,即老年学员、老年教育机构以及老年教育指导机构。老年学员是课程实效最有力的发言人。
老年教育机构是老年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课程评价活动的主要实施者,而老年教育指导机构往往是课程评价体系指标的制订者与检阅者。
但在实践中,这三者往往处于分离状态,课程评价通常停留在老年学员的简单反馈,造成纵向评价体系的断层与缺位。
因此课程评价要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组成由专家、学校管理人员及老年学员三方组成的评价队伍。根据三方的评价意见,对课堂教学效果做出客观性与综合性的评价。
同时还要对课程评价做出适时地追踪,课程建成后仍要随需求的变化不断地改进,同时还要重视加强对课程实施与实施后效果的对比评估与课程的社会影响力,根据社会的发展建立起动态的课程评价机制。
厘清课程定位,增强课程吸引
新时代的发展步伐永不停歇,老年教育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也应“应时而变”“因需而设”。从已有研究来看,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老年教育课程的定位都在于“非功利化”,认为应以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建设为主。
在我国以超级加速度步入老龄化的今天,老年教育的内涵应有更广泛的解读,新时代的步伐永不停歇,老年教育的发展定位也应赋予时代内涵。
老年教育的定位和功能也应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更丰富的意蕴,使其更适应老年人个体与社会共同的发展需求,促进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老年教育的侧重点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结合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尽快建立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促进个体积极老龄化与促进社会老龄化相统一的课程定位。
应尽快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高质量的老年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不仅应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更要具备较好的实效性、可行性,细化到老年大学的具体建设中来。
激励社会参与,鼓励社会服务
第一,转变养老观念,树立“老有所为”发展观努力在老年个体中形成个体积极老龄化,在社会中形成社会积极老龄化的发展观。
首先,要纠正老年个体自身对养老的狭隘认识与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刻板观念。提倡“老有所为”观念,促进老年人自身思想觉悟的提升和社会老年观的转变。
其次要纠正老年个体和社会群体将老年教育简单等同于休闲教育的片面观念,融入社会老龄化课程发展理念,积极开发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类课程。
总之无论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养老观念都需要转变,形成“老有所为”发展观,形成老年发展合力。
第三,规范老年服务平台,努力实现低龄老人人力资源再开发实现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做好显性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隐性人力资源开发并举。
积极探索显性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规范老年服务发展平台,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目前我国已有学者提出以老年人职业技能补偿的方式对老年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丰富老年人职后选择,提高老年人可雇佣性。抓好老年教育,寻找老年职业技能补偿的立足点,为解决老龄问题另辟蹊径。
通过创新老年大学的课程建设,树立老年大学的优质教育质量意识,那么,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得以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自己学会学习的能力,得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迅速变迁,提高个人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