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感觉生命无意义,怎么办?心理学者彭凯平谈青少年心理健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感觉生命无意义,怎么办?心理学者彭凯平谈青少年心理健康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30A09SG900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带领团队,通过大规模调查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四无”问题: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针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彭凯平提出了从改变教育方式、培养成长性思维、提倡多样性等多方面入手的解决方案。


青少年精神压力是全球普遍的关切。图为2024年5月,某地高中教室。视觉中国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曾带领团队,与新华社合作,于2021年底开始,调查了三十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发现青少年普遍存在“四无”问题: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青少年精神压力是全球普遍的关切。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在全球范围内,七分之一的10-19岁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碍,占该年龄段全球疾病负担的1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2023年10月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0%和30%。

科学研究与干预方法

近年来,彭凯平的课题组进行了多项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例如,一项研究采集了来自国内158所学校的数万名青少年学生的数据,发现中度至剧烈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益,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中度至剧烈的体育运动尤为有益。

另一项研究招募了全国112所中学的2234名学生,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发现对价值观的自我肯定,有助于提升中国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积极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不过,这种干预并没有对抑郁、焦虑和孤独感等临床测量指标产生显著影响。

彭凯平强调:“我们强调实证,个体案例对我们来讲都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成千上万的人在控制的条件下得出来的结果。”

教育与养育方式的反思

彭凯平指出,很多家长在养育方式上存在误区。一方面,家长往往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强加给孩子,忽略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彭凯平建议,应该让孩子有更多自我决定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成长性思维。同时,学校和家庭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软实力,而不仅仅是追求学术成绩。

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

社交媒体的普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彭凯平指出,社交媒体的特性如大规模、感染性、排他性、数据化和廉价性,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社交媒体虽然可以联络亲朋好友,沟通信息,表达情感和意愿,但其问题也很多,需要人们去管理、适应和改变。


彭凯平。受访者供图

专家观点

彭凯平认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别敏感,也容易塑造,成年人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希望通过青少年来做干预。这也是心理学里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更容易做,效果也比较好。

彭凯平建议,从改变教育方式、培养成长性思维、提倡多样性等方面入手,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他认为,人类很多伟大的改变是从细节开始,从习惯开始,从具体的行为塑造开始。

彭凯平还提到,社会一定要提倡多样性。我们应该多多宣传社会中那些多样化的优秀人才,一个人把插花做到极致,一个人把文学作品写到极致,一个人当老师上课上得极好,这些就是我们应该去表扬的。他特别希望我们有这种多元化,多去宣传那些平凡的伟大,他做的是平凡的事,但是别人做不到,那就了不起。

结语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球性挑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周末,记者李慕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