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批评应立足大众立场
电影批评应立足大众立场
电影批评不应该只是批评家的自言自语,而应该站在大众和观众的立场上,既要了解观众的需求,也要想方设法去满足这些需求。
电影批评的历史回顾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创作繁荣,电影批评也非常活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支配了电影创作的走向。不过从那以后,电影批评逐渐丧失了“表演”的舞台,电影批评自身的新陈代谢也似乎出了问题。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电影批评陷入了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
一方面,电影批评呈现出了“理论化”的趋势。批评家借助西方种种批评的“新方法”如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符号学、精神分析等等来强化自己的“话语权威”,刻意追求理论辞藻的花样翻新,不仅一般读者消化不了,就是专业批评家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另一方面,在商业大背景下,一些批评也不可避免地被潜在的商业利益所左右,不经意之间就失去了批判的独立立场以及建立在独立立场基础上的理性判断和客观评价。
电影批评的“大众”立场
电影批评在一段时间里受到大众的冷落,首先在于电影批评的立场发生了问题。电影评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张扬着评论者个人主观的艺术感受和体验,但它在本质意义上是“形而下”的产物,最终是要面向最普通的读者的。因此,对于一部电影在市场上的反响,是否受观众的欢迎,是绝对不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的。
一些批评家关注的重点永远只是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那几部电影。而对于那些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受到了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的电影,批评家似乎就没有那么大的热情,或是保持意味深长的沉默,或是从艺术角度对这些作品吹毛求疵,至多也就是蜻蜓点水似的说几句“观众爱看”之类的不痛不痒的话语。
电影批评的“现实”立场
电影批评的“现实”立场,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切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电影的现状出发,尤其是要从中国电影推进产业化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其出路和前景出发,重点关注中国电影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并给予客观的、科学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解释和回答。
当下中国电影最突出的难点问题,是电影创作的类型化及其如何建构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化的主流电影。电影创作的类型化必须注重本土经验和本土意识,从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中研究类型电影及其类型经验,包括电影观念、电影体制和机制对类型电影的制约。我们要通过对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经验及其发展空间和前景的研究,为中国类型电影找到一条既保持本土经验及其优势,同时又与国际通行法则和惯例接轨的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