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寒肉桂,阴寒附子,一个走窜全身,把寒散掉,一个徐徐补阳
虚寒肉桂,阴寒附子,一个走窜全身,把寒散掉,一个徐徐补阳
在中医补阳方剂中,附子与肉桂颇为常见。然而,面对不同体质,如何精准选用这两味药材,大有学问。中医认为,阴寒之体宜用附子,虚寒之体则更适合肉桂。但究竟何为阴寒之体,何为虚寒之体?
阴寒之体
阴寒之体的形成,多因外邪入侵,与体内痰湿、血瘀相互交结。外邪侵袭,体内阴寒积聚,宛如血液遇寒凝结,使得身体呈现出诸多寒象。这类人群极度畏寒,关节僵硬,冷痛难耐,痛苦不堪。
从中医理论而言,寒邪凝滞,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而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此时,附子成为应对阴寒之体的良药。附子性大辛大热,其性走窜,能通达全身经络,驱散寒邪。
在临床应用中,若患者因肾阳亏虚,出现功能下降、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等症状,可将附子与山茱萸、肉桂、熟地配伍。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可辅助附子补肾阳;肉桂增强温补肾阳之力;熟地滋阴补血,与附子等配伍,阴中求阳,使补阳而不伤阴。
若常感脘腹冷痛,大便稀溏不成形,多因脾胃虚寒所致。此时,附子可与人参、白术、干姜搭配。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与附子协同,共同温补脾胃阳气,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对于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尤其是下肢按之凹陷的患者,多因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附子可配合茯苓、白术利水渗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术健脾燥湿,与附子温补肾阳之效结合,促进水液代谢,消除水肿。
虚寒之体
虚寒之体的人,自身正气虚弱,气血无力布达周身,导致身体缺乏能量,因而畏寒怕冷。同时,常伴有乏力、腰膝酸软、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等症状。
(辛散,苦降,淡渗等祛邪药,既祛邪又耗气。但甘味药可补气,甘润补阴,干燥补气。辛味补阳。如附子大辛,既散邪,又散气。损耗人体正气。用于邪气重,正气不虚。正气不足之人,慎用。肉桂辛甘,可用于邪气不太重,正气不足之人。辛散邪,散正气,而甘补正气。)
由于这类人群体质过于虚弱,若直接使用附子这种大辛大热且药力峻猛的药物,反而可能耗伤正气。肉桂则以其温和、持久的温补之力更适宜虚寒之体。肉桂药性醇厚,可徐徐温补阳气,不致过于猛烈。
在具体应用方面,若经常眩晕(肝肾阴虚)、面色潮红(心阴虚)、虚喘(肺阴虚)、多汗、心慌心悸、失眠(心阴虚)等,多因肝肾阴虚,虚阳上亢。此时,肉桂可与山茱萸、五味子、牡蛎配伍。山茱萸补益肝肾,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与肉桂配伍,既能温补肾阳,又可收敛虚阳,缓解上述症状。
以上面色潮红图片
(面色潮红的临床表现为面部的丝状、点状,星芒状或片状。面色潮红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面色潮红是由于皮肤中有血管的存在,常常会因为温度或者情绪的变化引起脸红,并且颜色比较深,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病理性面色潮红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急性酒精中毒、过敏性皮炎、糖尿病等)
若因腰部受寒,引发寒痹腰痛,肉桂可与独活(辛苦温)、桑寄生(略苦,带点甘味,平)、杜仲(甘微辛)搭配。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与肉桂协同,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有效缓解腰痛。
需特别提醒的是,中药的使用需精准辨证,上述药物切不可自行滥用,务必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合理应用,方能发挥最佳疗效,保障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