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十甲子神祇体系
太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十甲子神祇体系
太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神祇概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间信仰。它不仅是掌管一年吉凶祸福的神灵,更与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太岁的起源、分类及其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和影响。
太岁的分类与名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岁主要分为两类:十二太岁和六十值年太岁。
十二太岁
传说水神共工的儿子后土是土地之神,后土生下时间神噎鸣,噎鸣有十二个孩子,就是十二太岁神。这十二位太岁神分别是:摄提格、单阕、执徐、大荒落、郭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他们分别与十二地支按顺序对应。
六十值年太岁
太岁,为道教神明的尊称,又称太岁星君。根据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每年有一位岁神值班,称为“值年太岁”,是那一年的主宰。如《三命通会》所言:“太岁者,一年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神每年更换,共有六十位,每位太岁神都有其特定的执事年份。
太岁的文化内涵
太岁神,亦称“岁”或“太岁”,是主宰一年的神仙。根据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每年有一位岁神值班,称为“值年太岁”,是那一年的主宰。如《三命通会》所言:“太岁者,一年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神每年更换,共有六十位,每位太岁神都有其特定的执事年份。
太岁即岁星、木星的神格。汉族民间传说太岁运行到哪,相应的方位下会出现一块肉状物,是太岁星的化身。在此处动土,会惊动太岁,所以汉族俗语有“不得在太岁头上动土”一说。太岁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
太岁的历史演变
太岁始于甲子,终于癸亥。一个轮回需要60年,称为一甲子。传说在这60年里面,每一年天上都会派一位神仙出来值年,他负责掌管这一年人间的福与祸,也掌管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旦夕祸福,老百姓尊称这些神仙为值年太岁,60年就有60位太岁,所以统称为60甲子神。太岁神从南北朝开始就有六十位,到了清代初期。
流年神太岁共有六位,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著名凶神,与岁星信仰相关。岁星是天上的星体,人们想象在地下有一个神,以便于纪时。于是,从西汉起,人们创造了太岁。民间常说:“不得在太岁头上动土!”人们认为太岁每年所行经的方位,与动土兴造、迁徙、嫁娶的禁忌有关。本命神的说法源自道教。道教吸收民间盛行的“本命”说法,将其发展成为完整的本命神信仰体系。
太岁神是太岁星君,又称“岁”、“太岁”。太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也是道教信仰中太岁神的简称,乃道教值年神灵之一,太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