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生平简介 为建安七子之一
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生平简介 为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位列“建安七子”之一。他不仅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更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个性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孔融出身名门,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他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孔融先后担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等职务,时称孔北海。在任期间,他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政绩卓著。后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和诗歌上。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多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
他的诗歌仅存7首,其中《杂诗·岩岩钟山首》写远大怀抱,情辞慷慨;《远送新行客》写丧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
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总体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
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