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ICU的特殊管路之深静脉置管
【健康科普】ICU的特殊管路之深静脉置管
来到ICU的患者常常需要进行深静脉置管,看到粗大的管子,又是有创操作,难免会让人觉得害怕,那么究竟什么是深静脉置管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深静脉置管?
深静脉置管是一种以特制的穿刺管经皮肤穿刺置留于深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腔内,经此输入高渗性液、高营养液(全肠肠外营养),同时可测量中心静脉压的方法,说白了就是建立一条静脉高速公路。相比于传统的钢针、留置针穿刺,深静脉穿刺置管是经体表穿刺至相应的较深部位的静脉,以插入各种导管至大血管腔内或心脏。
深静脉置管的部位:
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
深静脉置管的目的?
治疗
- 外周静脉通通道建立困难
- 长期输液治疗
- 大量、快速补液扩容
- 胃肠外营养治疗
- 药物治疗(化疗、高渗、刺激性)
- 血液透析、血浆置管
监测
- 抢救及手术病人的中心静脉压(CVP)监测
-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监测)
- Swan-Ganz导管相关监测
为什么深静脉置管是ICU常用的特殊管路?
重症及抢救患者常需快速大剂量补液、使用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输注肠外营养等,且常需通过CVP监测及PICCO监测等指导容量管控,让患者得到更加精确及时的抢救及治疗,改善预后。有些静脉营养、化疗药物,渗透压高,对血管有比较大的刺激,所以最好由大静脉输入,就像运送大型集装箱,要走大路。静脉营养或化疗药物等高渗液体,在大血管快速血流的冲刷下,很快被稀释,那样,对血管壁的刺激也比较小。而出现休克,需要大量补液扩充血容量的时候,我们利用大血管,快速补液,补液速度甚至可以达到到500-1000ml/小时,是重要的重症抢救技术之一。而大血管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全身循环的压力,所以我们会监测深静脉里的压力,来判断循环情况。上腔静脉开口在右心房,所以监测上腔静脉的压力,也可以间接判断右心房压力,这样,通过上腔静脉置管,我们可以了解一部分心脏的工作情况。
深静脉置管的适应症与注意事项
适应症
- 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
- 胃肠外营养的患者
- 药物治疗(化疗,输入刺激药物)的患者
- 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术的患者
作为一种建立快速、安全、有效的深静脉通道以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如今,普定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常规开展中心静脉穿刺导管置入术,并将此技术在全胃肠外营养( TPN )、重症快速补液抢救、血液透析、大剂量血管活性药使用等情况下广泛运用。
中心静脉导管术(centralvenouscatheter,CVC)指的是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在术后可长期注射抗生素、止痛药等,为患者建立良好的输液通道,保证药物吸收,防止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避免患者因反复穿刺而感到痛苦等。
中心静脉置管术的用途及优点
- 可测量中心静脉压 ,用于评估循环生理参数,以及估计体液多少。
- 大量而快速的静脉输液,常出现在失血量可能较大的手术,或者是急救时维持血压。
- 长期肠外营养,长期抗生素注射,长期止痛药注射的给予途径。
- 对于周边静脉(小静脉)较具刺激性的药物,改从中心静脉导管注入。例如胺碘酮等。
- 血液透析的管道,如血浆置换或血液净化。
- 肿瘤的化疗,防止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防止药液外渗。
- 为反复输液的患者建立良好的输液通道,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
- 重症患者建立输液通路。
中心静脉置管术的风险
中心静脉置管术穿刺时的风险主要包括穿刺部位的损伤,如血管损伤和出血锁骨下静脉穿刺甚至有可能伤到肺脏,出现气胸,以及长时间应用导致的局部感染等。深静脉置管一般适合在围手术期的短期使用,长期(大于半个月)放置会增加血行感染、血栓栓塞等风险。需要长期化疗或输液营养治疗的患者需综合衡量治疗的利弊,必要时选择PICC、输液港等液体治疗装置。
中心静脉置管术的适用范围
- 进行危险性较大手术的患者。
- 需要长期输液或静脉抗生素治疗者。
- 需经静脉输入高渗溶液或强酸强碱、血管活性类药物。
- 需要大量、快速输血、输液的患者,或测定中心静脉压。
- 严重创伤、休克及急性循环机体衰竭等危重患者。
- 外周穿刺困难者。
- 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患者。
加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自我护理,可延长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使用寿命,更好地维护其功能,不但为患者减轻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同时也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为此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