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红碎茶和功夫红茶:两种“碎茶”的区别与联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红碎茶和功夫红茶:两种“碎茶”的区别与联系

引用
什么值得买
1.
https://post.smzdm.com/p/al86n58p/

红碎茶和功夫红茶,虽然名字相似,但它们在制作工艺、口感特点和应用场景上都有显著差异。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两种茶叶的区别,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品。

红碎茶,顾名思义,是否仅仅是红茶经过破碎处理后的产物?这个问题或许困扰着许多茶友。事实上,我们日常饮用的红茶与红碎茶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尽管有人对红碎茶的口感评价不高,认为它口感单一,但它在全球范围内却享有盛誉,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茶类之一。

红碎茶,以其碎片状或颗粒状的茶叶形态而闻名于世。它是国际茶叶市场中的重要产品,占据了全球茶叶总产销量的约八成,拥有超过百年的生产历史。虽然在中国,红碎茶的知名度可能相对较低,但在全球范围内,它早已成为茶桌上的常见选择,备受各国茶友的喜爱。

以斯里兰卡生产的红碎茶为例,其干茶外观并不过于细碎,条索呈条段片状,紧实且润泽。冲泡后,茶汤呈现橙红色,香气中带有甜润与烘焙香,虽不算高昂,但口感浓郁,只是略显单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品质不佳。适当减少茶叶用量,泡制出的茶汤更为可口,茶味浓郁,只是在质感和回甘方面可能稍显不足。总体而言,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品质尚可接受,只是并非最佳选择。

关于红碎茶是否仅为碎末的疑问,实际上是一个误解。红碎茶在花色规格上有着严格的分类标准,如叶茶、碎茶、片茶和墨茶等。每种花色再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等级,这些花色在国际市场上都有统一的标准样品作为参照。以我们手中的这款红碎茶为例,它属于叶茶类,条形相对完整。而碎茶则更为细碎,片茶更碎,墨茶则近乎粉末状。

追溯红碎茶的历史,我们发现印度是全球红碎茶生产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1835年,为了应对中国茶在西方市场的热销导致的白银外流问题,印度阿萨姆地区开始种植茶树。这一举措由英国人推动,他们一方面向中国倾销鸦片,另一方面则在印度殖民地模仿中国种植茶树。后来,英国人简化了制茶工艺,取消了锅炒环节,改为发酵和烘焙。1874年,WS莱尔发明了第一台揉碾机;1876年,乔治·里德发明了切茬机,将条形茶叶切成短小而细的碎茬,从而诞生了红碎茶。

红碎茶与功夫红茶在加工工艺上存在显著差异。功夫红茶是在整叶发酵后制成毛茶,然后再进行打袋或切碎处理;而红碎茶则是在发酵前就将茶叶切碎,以碎叶进行发酵。因此,两者的发酵过程、要点及风味截然不同。这也使得红碎茶在口感和香气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以印度的阿萨姆红茶为例,该地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山南麓,与不丹接壤。这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阿萨姆的茶叶产量占印度茶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90%都是CTC红碎茶。CTC是一种机械化的制茶方式,能够快速将茶叶切碎、卷曲并发酵。阿萨姆红碎茶外形细扁,色泽深褐,冲泡后汤色深红,带有淡淡的麦芽香和玫瑰香,滋味浓强鲜爽,特别适合用于调制奶茶。

除了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以及非洲的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地也盛产红碎茶。而在中国,海南、云南、重庆等地也有红碎茶的生产。这些地区多选择高温多雨的环境进行大叶种良种的密植,一年可采摘七到十次,产量极高。目前多采用大规模的机械采摘和快速发酵标准化制作工艺。这使得印度茶叶的亩产量远高于中国,且价格更具竞争力。

红碎茶的优势在于其鲜爽度和强烈的收敛感(即苦涩感)易于保持。而传统红茶由于发酵较慢,纤维物质容易氧化散失,导致收敛感降低,口感变得柔和。因此,红碎茶更适合一次性冲泡,浓度高但不耐泡,特别适合制作奶茶、调饮茶等。而传统红茶则更适合反复冲泡,更适合清饮。

在香气方面,红碎茶具有清香味和熟香味的混合感,并容易带有特殊的发酵香。这主要是因为红碎茶多用于调香茶、调饮茶等,对甜度和粘稠度要求不高,只需提供浓强的茶味和部分香气即可。而传统中国红茶则要求香气淡雅优美、持久细腻,这与红碎茶的特点截然不同。

那么,既然红碎茶的口感并非最佳,它又是如何风靡全球的呢?这主要得益于茶作为咖啡碱成瘾嗜好品的本质以及人们心理上的口味依赖。一旦消费人群的口味固化,上游的品质要求也会逐渐固化。然而,这种固化并非不可打破。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要求的提高和茶文化的传播,优秀的产品和时间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在国内,中高端消费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原叶袋泡茶等高品质茶叶。但红碎茶在国内仍有不小的销量,特别是用于酒店用茶、茶叶饮料以及网红奶茶等领域。

因此,红碎茶并未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作为奶茶的基底还是调饮茶的配料,红碎茶都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