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鱼:从生物学特征到经济价值的全面解析
黄花鱼:从生物学特征到经济价值的全面解析
黄花鱼,又称大黄鱼、黄瓜鱼或黄金龙,是太平洋西北部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这种鱼类不仅在生物学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经济和药用价值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全面介绍这种珍贵的海洋生物。
黄花鱼(学名:Pseudosciaena crocea)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是鲈鱼系列品种之一。其原产地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包括中国的黄海、东海,以及日本、韩国和越南等海域。黄花鱼通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质中底层水域。在生殖季节,它们会成群结队地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的近岸浅水域。这种习性最早于1846年被命名记录。
黄花鱼在生殖期间,其鳔能发出“咯咯”的声音,特别是在鱼群密集时,这种声音类似于水沸或松涛。除了作为食物来源外,黄花鱼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其鱼鳔炒炼焙黄后制成的中药“鱼鳔胶珠”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肾结石等疾病;耳石研末后与其他中药配伍制成的“鱼脑石散”对治疗鼻窦炎有较好的疗效。
黄花鱼的生物学特征
黄花鱼是我国海洋重要经济鱼类,位列四大海产之一。其生长速度快,肉质鲜嫩且富含蛋白质,不仅适合鲜食,还可制作罐头。鱼鳔经过干制后成为名贵食品“鱼肚”,同时还能制成黄鱼胶,作为工业用高级胶合剂的原料。
基本特征
- 生存环境:海水
- 最大长度:50厘米
- 形状分类:梭形
- 颜色分类:黄色、灰色
- 活动区域:中层
- 饲养难度:较易
- 性情习性:敏捷
- 适宜温度:24℃±2℃
- 酸碱范围:8.2±0.2(pH)
- 硬度范围:8±2(DH)
- 寿命年限:12年
- 食物饲料:肉食
形态特征
黄花鱼体形延长且侧扁,体侧腹面分布有多列发光颗粒。头部呈钝尖形,口裂大且倾斜,吻部不突出。上颌骨后缘可达眼眶后缘,下颌齿内列较大,外列齿紧贴内列齿。眼眶下缘可延伸至前上颌骨顶端水平线。前鳃盖后缘具锯齿,全身覆盖细小的栉鳞。体侧上半部为黄褐色,下半部各鳞片下都含有金黄色腺体。与小黄鱼相比,黄花鱼的尾柄相对较粗,尾柄长度约为尾柄高度的2倍以上,且体型相对较大。
饲养方法
黄花鱼对声音的威吓非常敏感,不喜欢强光,偏好混浊水流。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它们多会上浮;而在白昼或小潮期间,则会下潜至底层水域。主要以小鱼及虾蟹等甲壳类为食,最长可存活30年。黄花鱼具有集群习性,在生殖季节会成群由外海游向近岸,形成渔汛。
繁殖方式
黄花鱼采用卵生繁殖方式,怀卵量与其个体大小成正比,通常可怀卵10-100万粒。产分离的浮性卵,在20℃水温下约33小时即可孵化。产卵期可分为春、秋两季,其中南黄海、东海以春季为主,南海则以秋季为主。大黄鱼一生能多次重复产卵,在生殖期一般会排卵2-3次。卵为浮性,球形,卵径在1.2-1.6毫米之间,卵膜光滑,具有一无色油球。受精卵在水温18℃时,约经5小时即可孵出仔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