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是如何救市的
1998年香港是如何救市的
1998年,香港遭遇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攻击。在这场被称为“金融保卫战”的较量中,香港通过平准基金成功应对了危机,并在稳定市场的同时实现了盈利。本文详细回顾了这场金融保卫战的始末,以及平准基金如何通过合理的退出机制,最终实现盈利。
国际炒家盯上香港股市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美国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开始对东南亚国家发起攻击。他们首先对泰国发动攻击,随后将目标转向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四小虎”,接着又将目光投向了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四小龙”。
索罗斯
与“四小虎”不同,香港在汇率方面相对“易守难攻”。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度,港元与美元保持在7.8的固定汇率区间内。1997年,香港拥有96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财政状况良好,这使得直接攻击港元联系汇率制的难度很大。
因此,国际对冲基金转而通过做空恒指期货来获利。1997年7月,当泰国受到攻击时,香港恒生指数不跌反涨,这是国际对冲基金做空恒指的建仓期。建仓完毕后,索罗斯开始攻击港元。1997年10月21-22日,境外多支基金在伦敦外汇市场上抛出60亿美元的港元,将港元汇率压至7.75的警戒线之下。香港金融管理当局采取收缩银根、阻绝拆借的办法应对,导致同业拆借利率急升至280%,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做空港元的攻击。
然而,这只是佯攻。港元银根的收紧导致香港居民和外国投资者抛售港元资产,尤其是港股,短期利率的大幅提高进一步打压股市。1997年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13.4%,股市市值蒸发2.1万亿港元。
平准基金入市救火
1998年8月,香港金融监管机构终于明白外汇市场不过是烟幕弹,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才是主战场。1998年8月14日,香港金管局决定动用外汇基金和土地基金入市干预。
香港外汇基金是一只训练有素、力量雄厚的平准基金。根据1992年《外汇基金(修订)条例》,其主要目的是稳定港元汇价,保持香港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维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外汇基金分为支持组合、投资组合和策略性质资产组合三个独立的组合来管理。
从1998年8月14日起,香港金管局通过“御用经纪”大力吸纳汇丰控股、香港电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中国电信等超级蓝筹股,以推高大势。当天恒指涨幅达8%。8月24日,恒生指数由港府入市前的6610点推高到7820点。8月28日,股指期货交割日当天,恒指和期指始终维持在7800点以上,最终锁定在7829点和7851点,成交额高达790亿港元。
紧接着,香港金管局出台了监管新规,限制做空股指。1998年9月7日,香港金管局颁布了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炒家的做空手段大受限制。当日恒生指数飙升588点,以8076点报收。加上日元升值、东南亚金融市场趋稳等一系列因素,投机炒家的资金、换汇成本大幅上升,不得不败退离场。整个香港金融保卫战中,港府投入资金1180亿港元。
稳步退出,尚有盈利
1180亿港元的救市资金,并没有打了水漂。香港金管局成立盈富ETF指数基金,以购买外汇基金当时购入的蓝筹股。采用现金IPO方式发行,IPO费用由港府承担,由港府进行信用背书。此后建立“持续发售机制”,每个季度开始前10个营业日内,香港金管局会预先发布该季度发行的最高限额。
这一退出计划持续至2002年10月15日最后一批待沽单位完成认购时,加上过去期内收取的股息及其它收入,盈富基金共套回资金约1649亿港元;若计入港府决定长期持有的约515亿港元官股,港府合计共赚获约983亿港元,回报率超过83%。经济效果良好,在保持股市平衡前提下,实现了资金的回笼,做到了“边救市,边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