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5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关键主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5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关键主题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qiu.com/5185203169/323907134

2025年是全球经济转型的一年。立足当下变局,宏利投资与您一起探讨,今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关键主题,厘清未来宏观动向。

分化的全球增长前景

宏观来看,全球经济增长正处于略为宽松货币政策与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交汇点。


资料来源:Macrobond及宏利投资

美国

尽管存在潜在的下行风险,但我们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相对乐观。我们认为,美联储自2024年9月以来所实行的较宽松货币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有关风险,当前经济势头或在可预见的未来得以持续。我们预期,美国新一届政府实施的新财政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会在2025年下半年及至2026年之前显现。然而全球贸易活动变化(包括美国向主要贸易伙伴征收关税)可能会对经济造成更直接的冲击。

其他发达市场

全球大多数其他发达市场(包括加拿大、欧洲和英国)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及全球贸易放缓的影响,增长状况似乎较美国疲软。2025年这些影响可能会继续存在,而贸易政策所带来的下行风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较宽松货币政策所提供的经济支撑。

日本的经济轨迹则有别于其他发达市场,因近期当地通胀企稳,其经济增长前景稍佳,这或将有利于日本央行在未来数月继续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然而,我们预期一旦全球贸易摩擦显著升温,日本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面临的挑战将是2025年其中一个关键主题。总的来说,更注重国内市场或与美国关系更紧密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似乎将在未来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曲折的中性利率实现路径

2025年,全球大部分央行似乎倾向于将货币政策调整至各自的中性利率水平,即政策既不会刺激也不会抑制当地经济的利率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预计今年上半年阻碍因素或将浮现,这将导致政策利率向中性水平收敛的过程面临波折。


资料来源:美联储、加拿大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伦银行及Macrobond、宏利投资,截至2024年12月9日。

美联储

有两大因素可能会使其政策利率路径变得复杂,并在2025年引发市场波动。

“过热”的就业及其他经济数据,使得积极的宽松政策不宜推进;
政治环境或许不会直接影响美联储的路径,但未来更不明朗的前景,将令美联储更倾向于较为审慎的政策行动。

其他发达市场

全球货币政策若收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加拿大、欧洲部分地区及英国的经济增长。问题在于,这些发达市场经济增长即使走弱,同期高于预期的通胀仍然会限制央行实施宽松政策(即降息)的能力。此外,美联储或会放缓的降息步伐,也会迫使许多央行不得不在经济增长与货币走弱之间做出取舍。

不过,日本是其他发达市场中的例外。在全球贸易可能放缓的背景下,日本正试图将其政策利率上调至中性水平。

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央行放宽货币政策的幅度,或将取决于该地区对全球贸易的参与度。部分央行可能需要依据美元强势程度调整原定计划,以做出合理、积极的应对。

政府债务的隐忧

2024年的全球政治背景带来一个热门话题:不断增加的公共债务是否会在2025年推高政府债券收益率?


资料来源: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宏利投资,截至2024年12月19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ACM模型估算。

可能导致2025年政府债券收益率上升的三大因素:

巨额赤字将继续存在
在收入措施不足以抵消额外开支的情况下,全球政府债务已从2010年的51万亿美元,增加接近一倍至2023年的97万亿美元。基于就业保障和生活成本等其他优先事项,有证据显示公众对紧缩政策或财政限制的接受度已经减弱,这或将降低政府对控制赤字的意愿。

利率上行反增压力
在新冠疫情前的时代,政府通常可透过较低利率发行新债,为现有的公共债务再融资,有助于限制偿债成本。但这在未来可能难以实现,我们认为全球利率最终将高于过去数十年的水平,这意味着债券将以更高利率再融资,因而增加公共债务成本。

谁会购买政府债券?
以美国政府债券为例,自2009年以来外国投资者占流通债务总额的比例已经下降。此外,在没有发生流动性危机或严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美联储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的机会也不大。对价格较敏感的买家,例如家庭及商业银行或会出手承接,但他们可能会要求较高的期限溢价。从好的一面来看,美国政府债券相对公司债券和股票收益率较高,这或将使该资产类别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全球贸易或会出现转变

全球制造业与贸易周期对我们的2025年宏观经济展望至关重要,因为GDP增长、销售趋势和企业盈利的周期变化大多与这些变量有关。

我们的指标显示,全球贸易和制造业活动已在2024年第三季见顶,未来数月可能持续转弱。全球贸易疲软,反映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较为乏力,因为商品需求减少,可能促使企业降低库存及产量,抑制劳工市场状况及消费信心。然而,中国的货币政策较为宽松,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可能会带来正面的影响,从而缓和这种情况。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Macrobond及宏利投资,截至2024年11月12日

无论如何,美国政治领导班子换届,进一步加强了我们的结构性观点,即近40年来各国之间频繁跨境贸易与资金流动的超全球化时代可能已经过去。

自然,全球化趋势不会在短期内被逆转;但我们预期,全球贸易动力将在2025年普遍放缓。我们认为供应面的冲击与限制,包括贸易政策、气候相关事件、低碳转型与地缘政治冲突等,可能会日益影响全球经济,并对通胀水平与波动造成上行压力。有别于近期由需求带动的通胀,这类由供应推动的通胀可能需要全球央行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来应对。

面临挑战的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可能在2025年面临阻力,但中国或许是潜在的亮点。


资料来源:Macrobond及宏利投资,截至2024年11月12日。消费物价指数(CPI)追踪城市消费者随时间变化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平均变动。投资者不可直接投资于指数。

贸易动力放缓可能令新兴市场受压

我们预期全球贸易动力放缓或将导致多个新兴市场在2025年上半年表现疲弱。尽管得以逐步放宽的全球货币政策,或可支持世界贸易在2025年下半年回升,但潜在收益仍可能被美国加强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影响。

并非所有新兴市场都受到同等影响

如果新兴市场通胀持续降温,且国内消费仍然呆滞,则可能需要继续维持当下的货币政策宽松周期。而以本土为主的新兴市场,对美息及美元敏感度较低、较为不受全球贸易疲弱影响,则将在宽松政策中获益更多。

中国经济企稳可消除对全球增长的不确定影响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目前仍处于复苏进程之中,预计政府会持续推出经济刺激措施,以稳固并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向好态势。基于此,我们判断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消费信心大概会逐步趋稳,并有望实现进一步的改善。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观点仍与全球贸易局势紧密相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