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小课堂|佛法的平等法—六和敬
智者小课堂|佛法的平等法—六和敬
在佛教文化中,“六和敬”是佛陀摄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仅是僧团和合的基础,也是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根本之道。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六和敬”的六个方面及其在僧团中的实践意义。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
“六和敬”思想,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的共同依止。
六和敬,就是六种和敬的内容。“和”就是外同他善,叫和;“敬”是内自谦卑,叫做敬。外表上就是要和别人一起做善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这叫和;“敬”就是内心谦卑,尊敬别人,叫做敬。
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下面就开始略述一下。
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僧团大众,同作佛事,必须做到身业清净,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指身业和合无违。大众和乐共处,共行上殿、诵经、礼佛、坐禅等法事,令善业功德不断增长。
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僧团大众,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必须做到语业清净,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指心意相投,心情畅悦。由于大家对于佛法有着相同的信心,所以,同参法味,共沾法益。
僧团大众,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须做到意业清净。日常生活中,不违不犯,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
指大家共同遵照戒律来修行,持戒清净,行持上无有乖违。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僧团大众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
指大家共同遵于佛陀的教诲,在知见上无有乖诤,见解一致地共同修学。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僧团大众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舍去分别执著,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僧众在生活上要合理的分配,如信众的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引发诤事。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表现。身业的实践,如法共住;语业的谈吐,和雅高尚;意业的动念,清净无染。
一个团体,只有互相和合恭敬,才是一个和谐的、如法的团体。修行人天天见面,天天在一起,不和合,就整天互相起烦恼,那活得会很痛苦,互相折磨、互相折腾,那不是解脱,那是造业,苦不堪言!所以只有和合,互相才安乐、欢喜,也能够各自修各自的,也互相成就。
佛陀教示人人皆有佛性,僧团奉行佛陀的教法,以绍隆佛种、教化众生为己任;因为有僧团住世弘化,因而得以“续佛慧命”。
僧团因为奉行“六和敬”,因此能和乐清净。当初佛陀成立僧团,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平等的原则,树立了佛法的平等风范,无疑是一帖止诤的良药,因此,“六和”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