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肺癌靶向治疗:EGFR靶点分析!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期
中国肺癌靶向治疗:EGFR靶点分析!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期
近年来,随着癌症发病率的持续上升,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针对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靶向治疗药物陆续上市,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深入探讨EGFR靶向治疗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信号通路、突变位点、药物治疗及耐药机制,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EGFR分子生物学及结构介绍
EGFR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重要跨膜受体,参与多条信号通路并调控细胞增殖分化等活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又名ErbB1,Her1),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的成员之一,同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重要跨膜受体。由两个亚结构域组成, 即N端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N端结构域主要为β折叠,C端结构域主要为α螺旋。EGFR含有3个激酶区域,即胞外受体结合区、跨膜区和胞内区。EGFR能够与许多配体结合,在没有与配体结合时,EGFR通常以单体存在,配体诱导其发生二聚化,从而对下游通路产生调节作用。
EGFR信号通路介绍
EGFR过度表达参与下游多条信号通路。EGFR-TKIs通过抑制胞内络氨酸激酶的磷酸化阻碍下游信号传递。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的一线治疗中分子靶向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 目前已成为进展期EGFR突变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
EGFR过度表达,会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使得细胞生长无法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等特性得以增强,最终促使肿瘤的发生与进展受体与配体结合,与EGF、TGFα等配体结合,受体活化后形成二聚体,胞内区酪氨酸激酶相互磷酸化后,磷酸化的的酪氨酸部位与胞内的信号传导蛋白结合,形成信号传导蛋白复合物,同时信号传导蛋白被激活。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持续活化的EGFR通路将向肿瘤细胞内传递生长、增殖和抗凋亡信号。下游信号通路包括Ras-MAPK(促进基因转录、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进程)、PI3K/Akt(抗凋亡通路和新血管生成)、JAK/STAT(细胞增殖和延长细胞生存)、PLCγ/PKC(细胞分化、凋亡等)等。
EGFR-TKIs通过抑制胞内络氨酸激酶的磷酸化阻碍下游信号传递。小分子抑制剂通过与ATP竞争性结合目标,阻断络氨酸激酶与ATP结合,从而影响下游通路的激活,对肿瘤细胞产生抑制。
EGFR突变位点及药物治疗
EGFR Del19/L858R称为EGFR敏感突变,占EGFR突变的90%。目前主要EGFR靶向药物针对敏感突变患者。EGFR基因突变是NSCLC最常见的驱动突变,在亚洲患者中占比高达60%。EGFR与配体结合后可转导对细胞增殖、分化和侵袭至关重要的信号,EGFR 突变后该受体及下游信号通路被持续激活导致肿瘤发生。
EGFR 突变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经典突变或敏感突变的 19号外显子缺失(19del)和 21号外显子 L858R 点突变,占全部 EGFR 突变的90%。这两种突变都会导致酪氨酸激酶域的激活 (与对EGFR-TKI的敏感性有关),所以将这两种突变称为EGFR敏感突变。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大约10%的EGFR突变患者表现为罕见突变或复合突变。罕见突变包括 G719X 点突变(占3.1%)、S768I 点突变(占1.1%)、L861Q 点突变(占0.9%)等。
EGFR基因突变是预测NSCLC患者使用EGFR-TKIs疗效的重要靶标,针对EGFR基因突变已有多种靶向药物上市,不同的EGFR突变状态对应不同的靶向药物选择。
EGFR-TKI原发性耐药及继发性耐药
EGFR-TKI治疗后患者存在耐药。T790M突变是外显子T790的二次突变减少了药物结合降低疗效。近年来,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类药物治疗晚期NSCLC的各类研究层出不穷,相关证据越来越多,多种指南推荐TKI治疗晚期NSCLC的范围涵盖晚期NSCLC的一线、二线和三线治疗甚至维持治疗。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中位时间为6~12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会对EGFR-TKIs产生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包括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最终患者都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对TKI的耐药或TKI失败。
临床上患者出现获得性耐药:
(1)快速进展期的患者建议化疗,同时建议再次行基因检测;
(2)缓慢进展型,这类患者建议继续TKI治疗,同时联合化疗;
(3)孤立或局部进展型,这部分患者建议继续TKI治疗联合局部治疗。
EGFR-TKI的作用机制
EGFR-TKI目前是NSCLC晚期一线治疗的首选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了三代,目前中国上市了8种药物。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中国已上市的8种EGFR-TKI药物
通过药融云数据库,可以详细查阅8种已上市EGFR-TKI药物的各类详细数据信息。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EGFR-TKI部分临床数据汇总对比
EGFR敏感突变阳性用药的重要国外临床数据汇总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FLAURA研究中的一大亮点是,允许对照组使用第一代EGFR-TK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进展后出现T790M耐药突变的患者,交叉使用奥希替尼治疗。即便如此,奥希替尼组仍取得近七个月的生存领先优势。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这主要得益于两点:其一,奥希替尼母环创新后,对T790M耐药突变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患者使用第一代EGFR-TKI后出现耐药,有60%为单纯T790M耐药,在一线使用奥希替尼即可规避T790M耐药的风险,延长患者的治疗有效时间;其二,奥希替尼的中枢活性佳。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是影响肺癌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
与之同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奥希替尼用于EGFR基因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为中国肺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它突破了中国肺癌患者在经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耐药后无药可医的瓶颈,是国内肺癌EGFR突变靶向治疗的重大进展。
阿美替尼—国内首个上市三代EGFR-TKI
阿美替尼是豪森开发的第三代EGFR-TKI药物,能够有效抑制EGFR敏感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对脑转移患者同样有效。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2018年WCLC及2020年发布的阿美替尼一期爬坡的效果显示,110mg/日,口服使用阿美替尼在治疗EGFR-TKI治疗后出现T790M耐药突变的NSCLC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一期临床结果:Ib期(110mg,n=33):ORR=54.5%,mPFS=13.6个月,mDoR=12.5个月
基于一期临床结果,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II期临床开展,旨在研究阿美替尼治疗经治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
阿美替尼Apollo研究相关结果
阿美替尼APOLLO研究显示,阿美替尼治疗既往接受第一/二代EGFR-TKI进展的EGFR T790M突变NSCLC患者疗效优越。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基于APOLLO前期研究数据,阿美替尼于2020年3月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既往经EGFR-TKI治疗出现疾病进展后的EGFR T790M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治疗。2021年3月,其二线治疗NSCLC适应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伏美替尼——早期临床结果优异,国内第二个上市的三代EGFR-TKI
伏美替尼FURLONG研究旨在对比其与一代EGFR-TKI药物,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伏美替尼保留不饱和丙烯酰胺键与嘧啶环的基础上,引入三氟乙氧基吡啶疏水结构,提高活性和激酶谱选择性,并改善代谢性质,减少了非选择性代谢产物的产生。
NCCN 2022V1针对NSCLC的推荐
2022版的NCCN指南中,NSCLC变动较少,晚期患者EGFR-TKI依旧是标准用药方案。从2022年NCCN( NSCLC )变化较少,集中在分子检测和靶向治疗方面,新版指南推荐对于转移性NSCLC进行更广泛的分子检测,携带EGFR经典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治疗推荐依旧是一二三代的EGFR-TKI,更新了辅助治疗部分。
图片来源:药融云《肺癌领域药物市场及靶点分析报告》
过去十五年是NSCLC药物治疗发展迅猛,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由传统化疗转为了靶向、免疫。近几年靶向和免疫治疗在NSCLC的治疗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已由传统的化疗向分子靶点和免疫治疗发展,尤其是EGFR-TKI药物的临床结果及使用大幅提升了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 )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
NCCN指南把奥希替尼列为EGFR敏感突变一线用药首选,推荐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吉非替尼和达可替尼为其他一线用药,若治疗中发现T790M耐药突变(占比约60%),则需选择奥希替尼继续治疗,若小分子抑制剂治疗后依旧无效,则考虑采用免疫抑制剂(首选)或者其他化疗药物治疗。
结语
近年来随着癌症发病率的持续上升,该患者群体具有高度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在全球医药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大环境下,外部环境、政策动向、技术创新等因素持续对药企产生着重要影响,企业对新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促进新的药物靶点及治疗方式不断被发现和应用,创新药研发也出现了新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