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之一。这一定律揭示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本质关系,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的错误观点。本文将带你回顾这一伟大发现的历史进程,领略科学探索的魅力。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具体描述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这一定律直接指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恰恰相反,力起到阻碍物体保持原状态的作用。
但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近两千年人们对物体运动的原因持一种错误的观点,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显然他没有经过仔细的实验去验证,而是粗略的靠想象和日常生活经验得出这一错误的结论。但也不奇怪他的这一想法,假如我们在地面上扔一小球,经过一段时间小球会慢慢停下来,若想让它运动必须持续推小球使它不停的往前滚动。在这其中其实亚里士多德忽略了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等一些阻力的影响,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可避免的会有阻力的作用,正是这些阻力才使得小球又运动慢慢停下来,若没有这些阻力,小球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直运动下去。出于对当时亚里士多德的崇拜和他的威望,人们普遍接受了他的观点,直到16世纪伟大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推翻了这一错误观点。
当时伽利略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利用一个表面光滑圆弧型的弯轨道,在轨道的一端释放一个小球,小球会从轨道的一端滑下并在另一端到达某个高度然后滑回去,最终经过多次小球会静止在轨道最低点。但是伽利略发现如果改变小球或者轨道的光滑程度,小球在另一端能到达的最高高度会增高,更接近于最开始释放小球的水平高度,越是光滑,小球越接近于初始释放时的高度。若是将轨道一端的弧度降低,使得另一面更加“平缓”,小球运动的距离会更远。于是他大胆猜想,若是轨道表面是光滑的,小球总能够到达初始释放时的水平高度。这似乎有一种思想,使它总是想回到原来初始的水平高度。于是他进一步思考,如果把圆形轨道的另一端改成平面,且表面光滑,小球若是想寻找最初释放的水平高度,它就会一直持续不断的运动寻找下去。正是因为地面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原因才使小球停下来。终于,他大胆的质疑了当时的权威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伽利略的实验为牛顿的工作提供了基础,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思考,牛顿在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次明确表达了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标志着经典力学的建立,它为后续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