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50首次挑战周线压力位,大趋势是否已经扭转?
科创50首次挑战周线压力位,大趋势是否已经扭转?
9月下旬以来,一系列超预期的政策举措推动资本市场出现积极反应,以科创50指数为代表的硬科技成长板块迎来显著反弹。在经历了一轮强劲上涨后,投资者开始关注这轮行情的持续性和逻辑支撑。本文将从技术面、基本面和政策面等多个维度,分析科创50指数的当前走势和未来趋势。
以指数基日以来的周K线为例,在经历两轮箱体下台阶后,首次出现向上挑战周线压力位的形态,这是在近4年从未出现过的。由于本次市场行情先行的是情绪修复,之后才到经济基本面变化的验证,所以连续冲高后的整固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基本面验证同时夯实当前位置,周压力将转变为周支撑,大趋势可能会被扭转,建议投资人务必引起重视。
数据来源:wind 2019/12/31-2024/10/28
与创业板指数同期上市后的时间周期相比,2013年创业板牛市启动前自前期高点回调近两年,下跌幅度52%(同期全A下跌33%)。而科创50由于前期比创业板指数强势,所以调整时间更久,自2021年8月高点回调了近三年,至2024年9月23日下跌幅度60%(同期全A下跌31%),时间和空间均相对充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与创业板牛市启动期对比,创业板、科创板均处在IPO暂缓,政策支持并购重组时期。伴随着国家对金融市场态度的转变,IPO发行数量今年开始大量下滑,据沪深北三地交易所数据统计,2024年截止10月14日共计71家公司发行上市,较去年同期减少73.41%;募集资金总额481.8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85.07%。在IPO减少的同时通过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方式,不仅解决了科技公司融资问题,也让投资者对手中股票更有长持信心。随着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并购重组或将成为这一轮经济浪潮下,资金首选方向。
科创板在并购重组中有哪些优势?以二级行业为例,A股市场共有半导体上市公司159家,其中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为103家,占比达到了全A的64.8%,上中下游并购潜力无疑是更大的。
数据来源:wind 2024/10/25
政策与创新周期共振。2013至2015年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同时新兴产业周期持续向上与之形成呼应。2023年全球掀起了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模型为代表的产业热潮,更重要的是我国自主可控诉求不断提升,以电子硬科技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有望在政策驱动下实现快速发展,科创板正处于AI及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有望对科创板行情形成持续推动力。
短期来看,内、外变量因素将集中在11月初揭晓(11月4日-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1月5日 美国大选、11月6-7日 美联储议息会议)。近期的横盘可能再次因事件因素被打破,波动将同步加大。
中长期来看,市场或又一次站在了“改革红利”的风口之上,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竞争的关键。在基本面企稳、企业盈利修复过程中,如果政策能够持续跟进和配合,市场信心有望持续改善。科创50指数作为硬科技投资品种建议投资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