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 No.7:一首融合民族特色的钢琴小品
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 No.7:一首融合民族特色的钢琴小品
德沃夏克的《幽默曲》Op.101 No.7是其创作晚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内涵,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本文将从德沃夏克的生平、作品背景、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等方面,深入解析这首经典之作。
德沃夏克的生平简介
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这位伟大的捷克作曲家,于1841年诞生于布拉格附近的一个名为内拉霍季采的村庄,他的一生是对音乐无尽的热爱与不懈追求的完美诠释。
德沃夏克自幼便展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小提琴,并在家中自学钢琴。青年时期,他进入布拉格管风琴学校深造,开始了系统的音乐学习。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音乐的种子悄然生根。早年间,德沃夏克已在当地多次举行演出,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他的音乐作品逐渐收到人们的喜爱,自己也成为捷克音乐界的一颗璀璨新星。
自1873年起,德沃夏克辞去歌剧院乐队职务,全身心投入创作,并日益关注音乐的民族风格。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摩拉维亚二重唱集》(1875-1877)、《交响变奏曲》(1877)、《圣母哀悼歌》(1877)、《斯拉夫舞曲》第一集(1878)、《斯拉夫狂想曲》(1878)等。
80年代之后,德沃夏克的创作更加成熟。他在国内外声望大增,经常到国外指挥演出自己作品,仅英国就去了9次。除此之外,他居住在幽静的乡间,专心致志地创作,空闲时经常同农民、矿工交往,感情很融洽。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第六交响曲》(1880)、歌剧《德米特里》(1882)、《胡斯序曲》(1883)、《第七交响曲》(1885)、《斯拉夫舞曲》第二集(1887)、歌剧《雅各宾党人》(1888)、《第八交响曲》(1889)等。
90年代起,德沃夏克进入创作晚期,而其艺术创作则达到高峰,代表作有《狂欢节》序曲(1891)、《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1893)、《F大调弦乐四重奏》(1893)、《大提琴协奏曲》(1895)、交响诗《金纺车》(1896)、歌剧《水仙女》(1900)等。
德沃夏克的肖像
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共有16首,分为两册(Op.46和Op.72)各8首。原作为钢琴四手联弹,后改编为管弦乐曲。这些舞曲包括斯拉夫各民族的各具特色的舞曲,或欢乐,或忧伤,或沉思,或幽默,以鲜明的民族旋律和节奏,集中反映了斯拉夫各国、各民族的生活与性格。这些作品的结构既规整又自由,音乐充满诗情画意,既通俗又高雅,是雅俗共赏的精品。其中,e小调的第十首是德沃夏克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德沃夏克的音乐作品涉猎广泛,既有宏大的交响乐,也有温馨的室内乐。他的代表作《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和《斯拉夫舞曲》等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内涵,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德沃夏克在创作生涯中,与众多音乐家和文化名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与女高音歌唱家珍妮·巴托、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等艺术家的合作,使得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他还受到了一些文化名人的赞赏和资助,如捷克历史学家帕拉茨基(Frantisek Palacky)等。这些跨界合作不仅使他的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还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了他的创作理念。
德沃夏克作为捷克音乐的杰出代表,为捷克音乐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捷克本土受到了热烈欢迎,还收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和赞赏。这些作品被广泛演奏,成为了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的桥梁。
1904年,德沃夏克在布拉格逝世,享年63岁。他的离世让无数音乐爱好者感到惋惜和悲痛,但他的音乐作品永远地留在了世人的心中。
德沃夏克善于将民间音乐的元素融入到古典音乐之中,使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不失古典音乐的优雅和精致,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不仅在旋律与和声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展现出德沃夏克在表现力和情感深度上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德沃夏克的故居
作品背景
德沃夏克在1894年创作了《八首幽默曲》(Op.101)。当时,他正处于创作的鼎盛时期,对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深入挖掘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标题中的《幽默曲》为降G大调,正是其中的第七首。
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幽默曲原本以表现轻松、幽默的情绪为主。但是,在德沃夏克的笔下,这种体裁被赋予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他以捷克民间音乐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为创作灵感,通过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这首作品以动人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赢得了无数听众的喜爱,成为了音乐会上的常奏曲目,也成为了音乐史上著名的钢琴小品之一。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于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将对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德沃夏克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进一步领略这首作品的独特魅力。
德沃夏克的雕像
曲式分析
概述
本曲为降G大调的复三部曲式,共56个小节,分为首部【A】,中部【B】,再现部【A】这三个部分。
首部【A】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中部【B】为乐段的重复,再现部【A】为减缩再现,再现了首部【A】的前两个乐段。
本曲因单三部曲式的省略再现而具有一定的回旋性,即ABACA(B)。
首部
整个首部【A】包括第1-24小节,是由乐段A、B、A构成的单三部曲式,始终保持在降G大调上。
A乐段由a(第1-4小节)和a'(第5-8小节)构成,为4+4的方整型乐段结构。整体上右手旋律线条呈波浪式,旋律进行多动力型节奏,主题材料以两个音为一个基本单元,中间以三十二分音符间隔,前短后长。这种间断和旋律整体波浪式的进行形成鲜明对比,富有弹性,体现出标题性主题诙谐,幽默感。a与a'为平行结构,a句在属七和弦半终止,a'句于主和弦完满终止,形成不稳定到稳定的对比,构成收拢性乐段。
B乐段由b(第9-12小节)和b'(第13-16小节)构成,为4+4的方整型乐段结构。该乐段为对比中段,虽是降G大调单一调性,与A乐段主题相似,音乐材料也与A乐段密切相关,但每个乐句都从上行八度大跳后曲折下行,多变的连线、截然不同的节奏以及颤音音型的引入,明显呈现出B乐段的对比性质。在伴奏和声上,前于主调主和弦收拢半终止,后于属和弦开放终止,为A乐段的再现做属准备。
A乐段由a(第17-20小节)和a''(第21-24小节)构成,原样再现了A段材料,无结构变化,结束于主调的主和弦,为完满终止收拢性结构。
中部
该部分由C和C'两个乐段构成,在调性布局上属于有转调的中部,整体旋律抒情如歌,以两小节的主题动机为基础进行发展。
C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c(第25-28小节)和c'(第29-32小节)构成,为4+4的方整性乐段结构。音乐形象温和抒情,c句转入A大调,c'乐句转入关系小调升f小调。每个乐句还可细分为2+2的乐节。c乐句的第25-26小节是中部发展的基础动机,和声进行为T-D,于该调属和弦开放终止。
重复乐段C'由两个平行乐句c(第33-36小节)和c''(第37-40小节)构成,为4+4的方整型乐段结构。c''乐句变奏重复,旋律声部八度加厚,伴奏声部为半分解式,增加了音响厚度,使旋律音色更加丰满,将音乐推向高潮。这两个乐句同样是由A大调转入升f小调后于该调的属和弦开放终止。
再现部
再现部是首部的缩减再现,再现时缩减再现了首部【A】中的A、B两个乐段。再现的部分基本属于原样再现,在调性上巩固了原调降G大调。
总结
综上所述,这首曲目的曲式结构是一个有转调的、带有三声中部的、再现为缩减再现的复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演奏技巧分析
这首作品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曲式结构,但在结构、旋律、和声等方面却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新:在结构上,这首作品是一个缩减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缩减的再现部使全曲更加简洁,轻快呼应主题的幽默、诙谐的风格;在旋律上,德沃夏克采用了捷克民间音乐的元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和声上,德沃夏克运用了丰富的和声色彩与变化,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首部的A乐段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进行并伴有装饰音,俏皮不失质朴,配有右手波浪式的旋律进行,弹性的节奏感配上流畅的旋律,营造了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
中部乐段的重复旋律上加入大跳的节奏,起伏明显比第一部分大,情绪愈发高涨,将曲子推向高潮部分。在C乐段的c''乐句,进行旋律的八度加厚丰富了音响效果,具有强烈的纯朴风情,突出了德沃夏克民族风格的创作特点。
作品以优美的旋律与丰富的和声变化为基础,通过细腻的触键和音色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感人的氛围。
德沃夏克一家与朋友在纽约,右一为德沃夏克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2]赵文雪.浅析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No7)[J].戏剧之家,2019,(19):90.
[3]于巧婧.德沃夏克八首钢琴幽默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