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成都新津:千年古县的水运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成都新津:千年古县的水运传奇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7A01J3000

新津,一个位于成都南部的千年古县,其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东汉时期的交通要道,到唐代的繁华市集,再到北周时期的建县,新津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地区的变迁。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新津地名的由来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先有“新津”,后有“新津县”

津,水渡也,新津即为新的水渡。位于成都市南部的新津区正是一个与水渡有关的古老区县。

新津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建县,迄今已有1467年。这一千多年来,新津区域无大变动,而县名一直以“新津”名之,从无更改,按约定俗成的规矩,新津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单就县名而言,已然深具历史文化价值。

不过,新津得名还要早于建县,是先有“新津”,后有“新津县”,时间约在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它的得名缘于其地理位置。

新津在成都以南,县城距成都市中心约八十华里,自新津,南可达眉嘉平原;西可往康藏,是成都南路的一个交通节点。

这个交通要口缘于河流的走向。岷江流到都江堰,分成内外两江。外江(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与南河、西河从不同的方向流至新津汇合,再东南流到彭山江口与内江合流,然后再下乐山、宜宾入长江。所以常言说新津五河汇聚。

新津建制立县的第一功臣:李严

东汉以前,成都通眉嘉平原,无论水陆两道皆不经过新津,而是走位于邓公场以南的岷江汉安桥。但当时走汉安桥其实很不方便,百姓深以为苦。

对此,《华阳国志》记载:“汉安桥,广一里半,每秋夏水盛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

这一交通状况后来在李严任犍为郡守时得到改变。李严见此地夏秋水盛时常常交通断绝,遂思谋另觅新的路径。

相传,李严自江口溯岷江而上,不过小半日功夫,一行人即抵达今新津邓公场边的通济堰。通济堰是官家水利设施,始建于西汉末年,引南河水沿长秋山灌溉眉嘉平原,其地位相当重要。通济堰属于有坝灌溉水利工程,与都江堰的无坝灌溉恰好相对。它有六道进水口,所以通济堰当时又称“六水门”。

通济堰在修觉山(修觉山属于天社山系)脚下,修觉山在新津县南,岩峭坡陡矗立江边,隔南河与县城相望,地势相当险要。李严在此遥望对岸,见一马平川,路途平坦,遂决定在此再开渡口,新辟通往成都道路。

李严不只是想开一个新渡口,他的想法还要深远些。李严希望借此工程,顺带将通济堰旁边的修觉山开辟出山路,打通东西两面交通让两边交流活跃起来,以利于深度管控西面。

李严听闻李冰父子开都江堰凿宝瓶口,以火攻裂山石,凿山效率倍增,就沿用了这个方法。所谓火攻裂山石,就是以柴火烧热山石,再以冷水浇热石令其冷热不均膨胀爆裂。此法的确增效,开工一段时日后,修觉山脚下总算理出一条可通车的道来。

这件事《华阳国志》中有记载:“建安二十一年,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

修觉山脚下是金马河、羊马河、南河、西河汇流处。山脚通道凿成后,迅速在通济堰侧形成一个渡口,相较于原来的汉安桥,这是一个新渡口,所谓“新津”(津者,水渡也。见《说文解字》)。

成都南路第一水陆码头

由于东西打通,在新渡口的东边,水运、商贸日益繁荣,人潮集聚慢慢形成了一个市场,民间称之为“新津市”(“市”为市集之意,非行政区划)。

南朝李膺的《益州记》对此市廛(chán)有记载:“皂里江津之所,曰新津市。”皂里江是金马河(岷江)的古称,皂里江津就是王勃诗词中大名鼎鼎的“五津”之一的江南津,即新津渡。

新津渡、“新津市”位置示意图(图源:方志新津)

“新津市”一直比较繁华,终于在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以“新津市”作县治设置了新津县。

新津建县后立刻成为成都南路的重要交通口岸。成都南下眉嘉平原、西去康藏,都要经过新津。

因五河汇聚,新津又成为岷江中游上的水运枢纽,所谓“新津港”。千百年来,新津串起了川西平原上的杨柳河、羊马河、西河、南河以及岷江等多条航运河道:自新津港乘船,下可达眉山、乐山、宜宾;上可连接都江堰、双流、温江、崇州、邛崃、大邑、蒲江,构成了绵延千里的水运通道,成为岷江中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被誉为“成都南路第一水陆码头”。

大抵因为交通的重要,自建县起到今天,新津县名一直没有变动。建县时,县辖区域跨牧马山山脊西部,长秋山北部,及两山西北的平原部分。即地跨岷江两岸,南河南北,纵横各约30公里。这个区域几乎稳定至今。所以,新津可算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2020年6月5日,这个千年古县变身为成都市的新津区。

五河汇聚,水韵悠悠
山水相依,源远流长
新津是名副其实的“水城”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
水文化、水资源、水生态
融入血脉成为了鲜明标签
“幸福水城”的美好篇章已然开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