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宇宙观:从无始无明到六道轮回
大乘佛教的宇宙观:从无始无明到六道轮回
大乘佛教的宇宙观是一个深奥而复杂的哲学体系,它以"无始无明"为起点,通过贪嗔痴的因果循环,解释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产生。与道教、禅宗、基督教等本体论宗教不同,大乘佛教不主张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强调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无常无我。本文将深入探讨大乘佛教的宇宙观,并将其与其他宗教的轮回概念进行比较。
无始无明与因果循环
大乘佛教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世界,产生于众生的贪嗔痴,而贪嗔痴产生于无始无明。也就是说,众生和世界均是无始无明产生的。换句话说,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无始无明。
其产生过程如下:无始无明因为自带因果程序,以其无明为因,产生了贪嗔痴这三个果,在因果程序的驱使下,呈闭环状循环运动,永不停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的哲学体系,其实回答了休谟哲学中,至今让科学界头痛的怀疑论。维特根斯坦认为因果是人类最大的迷信,人类产生因果这种追溯欲望的根源,大乘佛教认为在无始无明里。比如说,你看到荷花开了,你就会追问,荷花为什么是红的?这种因果关系追溯的产生,是无始无明里自带的程序,也就是说,是众生的出厂设置。
哲学家黑格尔
贪嗔痴与阿赖耶识
贪嗔痴是无始无明在自带的因果程序下运行的结果。也就是说,是无明缘行。而贪嗔痴将平静的阿赖耶识一分为二:见分和相分,并且执见分为我,执相分为我所。见分和相分产生之后,阿赖耶识才具备识的性质,也就是说,贪嗔痴诸行的运行,产生了阿赖耶识,这叫“行缘识”。因为大乘佛教认为阿赖耶识的本质是:“现世是苦谛,未来世是集谛”。阿赖耶识是贪嗔痴诸行运行的结果,阿赖耶识的相分产生了物质世界的全部,阿赖耶识的见分产生了精神世界的全部。也就是说,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均统一于一体了。如果大乘佛教你仅仅只研究到阿赖耶识或缘起性空,那么就会断章取义的认为世界有一个“不灭者”是本原,从而堕入本体论,基督教神学认为:本体(灵魂、上帝等)=不灭者。当然有人会说,我的本体终极形态是“无”是空,无论何种形式,那都是本体论。
佛教与本体论宗教的区别
在此我们需要与道教、禅宗、基督教、印度教等本体论宗教的世界观加以区别。本体论宗教的本质是崇拜天道。本体论宗教认为,六道的本质都是本体,其体、性、用,都是本体。这个本体在道教那里是道,在禅宗那里是如来藏(真心或缘起性空),在基督教那里是上帝(或灵魂),在印度教那里是梵。黑格尔及其后一百多年的西方哲学,都是仿照本体论的方式,在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直到科学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老大,人类才从根本上反本体论。叔本华就反对黑格尔的本体论模式构建的哲学,骂黑格尔是神棍,但是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依然是以本体论为蓝本的仿写体而已。
佛教与本体论宗教的区别在于,大乘佛教认为众生是产生于无始无明,大乘佛教的理由是:如果六道众生产生于本体,则成佛之后,还能变成众生,也就是说还能退转,因为六道是轮回的,六道轮回的原因是众生生命的发动机“贪嗔痴”是循环的。因为贪嗔痴是生命的发动机,发动机怎么走,生命就怎么走,故而六道必定轮回,就像火车头在做圆周运动,那么后面的车厢必定是圆周运动一样。而本体论,因为六道本质上都是本体,所以当修行人修成本体,进入天道之后,还会再进六道。不过基督教认为,有个世界末日,其他几道都毁灭了,所以就永远留在天道。所以在基督教那里,众生最终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升天,要么毁灭。
思想家释迦牟尼
苦的本质与解脱之道
佛教认为六道的本质都是苦,关于苦,佛教有八苦的说法广为流传,但是八苦仅仅只是现象,还远远没有接近本质。佛教有关苦的定义,曾经遭到了乐观主义哲学家的反驳,比如罗素就认为这是一种悲观主义。但是西方哲学家反驳的也仅仅是八苦这八种现象,根本没有接触到本质。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教所说的这个“苦”,其哲学本质,佛教认为苦的本质是“被逼迫感”。逼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被动的升级版。如果被动升级为严重的被动,就是逼迫,逼迫又名苦。灭苦,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这就是佛教的“无我而大我、大自在、自主”,般若词汇的真实意义,见于《华严经四圣谛品》,这部佛学著作是般若类思想的总纲,如果不把这部著作弄明白,就很难真正弄懂般若的真实意思,更遑论其哲学思想。
那为什么产生苦呢?我们就要知道,为什么产生被动感,因为众生的生命被别的东西控制了,所以被动了。那么众生的生命被谁控制了呢?佛教认为,众生的生命被贪嗔痴所控制(行缘识,而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也就是说,苦是贪嗔痴导致的。根据这一原则,佛教设立了见佛性的原理。《大方广如来藏经》说:众生皆有如来藏,但被贪嗔痴所覆而不得见,唯有灭除贪嗔痴才能见佛性。这是大乘佛教见佛性的底层逻辑,违背这一逻辑,都不能见佛性。佛教根据这一底层逻辑,制定了一套专业见佛性的修法,就是大乘三十七道品。禅宗等本体论宗教不能见佛性,他们模仿本体的特征(无所住、无妄念、无我、无相等),达到人与本体合一,所以只能见本体,见不了佛性,佛性不是本体。
六道轮回的哲学分析
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都有轮回概念。比如中国的祖宗教是阴间和阳间的两道轮回,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是六道轮回,基督教是三道轮回。佛教对其他宗教的轮回概念也进行了本质分析。当然,佛教沿袭了婆罗门教六道轮回说。佛教在哲学上分析六道的本质:地狱道的本质是嗔,饿鬼道的本质是贪,畜生道的本质是痴,人道和阿修罗道的本质是五盖,天道的本质是五盖薄。也就是说,六道的本质是以贪嗔痴的程度来划分为界的,而这个界,就是贪嗔痴,如果界(即五盖)灭了,就会达到《法华经》讲的六根清净的境界,六根清净的具体境界这里不赘述。可以这么说,佛教的宇宙观,是以苦的多少来划分高下的。越往下,苦的程度越严重,越往上,苦的程度越薄弱。苦,是六道自带的开机程序。只有灭掉苦,才能解脱。因为苦的根源是贪嗔痴,所以只有灭掉贪嗔痴,才能见到佛性,才能从六道中解脱。
佛教根本苦的级别,将众生分为三十六个等级,苦越重,越往下。为什么?因为贪嗔痴具有粗重的固有属性,贪嗔痴越重,就越往下,贪嗔痴越重,等于苦越重。因此季羡林先生认为,儿童为什么走路总是跳,因为贪嗔痴比较轻,成人的步履多半沉重,因为贪嗔痴比较重。他认为六道并非虚构,而是人间的实景。六道里,最下面的是地狱(苦的等级是36),地狱上是饿鬼道(苦的等级是35)、饿鬼道上面是人畜两道(苦的等级是34),人畜两道上是天道,天道分为三十三天(苦的等级是(33——1),最后一点苦灭尽,然后灭尽无始无明,就成佛。这就是大乘佛教的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