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若无回响,必有一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若无回响,必有一伤!”……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01/05/2236748_1135466542.shtml

在红尘的轮回里,执念如同一根无形的锁链,紧紧束缚着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在追求中迷失,在执着中痛苦,不知不觉中,我们失去了多少本应属于我们的福报。

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善因善果;智慧不可赐: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颠倒妄想,而不能亲证;真法不可说:玄机奥妙语言无法表达,自己参悟,唯有经历不可复制;无缘不可渡:无缘之人是听不进你的话的,有心无力。

佛说'娑婆世界里人人都想拥有富贵和权势,殊不知!在这因果轮回,天道无常的世间,能平平安安就已经是上上签了。

一、佛曰:我执,痛苦的根源。
大意:执念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若放下心中那份执念,人生自会坦然。

二、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大意:若我们的心念偏离了真实和本质,那么所有的想法和行为都会成为妄想,随之而产生落差感,进而引发烦恼和不满。

三、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大意:消除一切执念和作为,便能达到一种无为的状态,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四、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大意:只要放下心中的杂念和忧虑,便能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清明,佛性自然会显现。

五、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大意:佛理本体是广大无量的,没有语言可以表达出来或传授,一切只有自觉悟,所以是不可说不能说的。

六、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大意: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因此一切法(即现象或事物)都是无常的

七、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大意:普通人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所左右,迷失内心;而修行人则能超越环境的影响,把握内心;达到心境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

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心是。
大意:通过修行和实践,使个人的心达到一种类似于佛的境界,实现精神的觉醒和超越。

九、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大意:一切思想、行为和现象都是由心而生,当心寂灭时,那些杂念也随之寂灭。

十、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大意:世间万物所呈现出的各种形态和现象都是人为赋予的假名,它们并没有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质,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无生的,因为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的。

十一、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大意:若一个人能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不被外界所左右的境界,那他就与佛陀的境界相同。

十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大意:若想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便要忘记自己的主观愿望,主观的心愿没有了,也就没有外界环境的影响了。

十三、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大意:超越言语和思维限制的智慧,通过直接体验和内在的觉醒来达到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十四、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大意:我们应该以真正本心对待万事万物,不能因为自己的偏好或者外相迷惑产生分别心。

十五、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大意:今生的遭遇和享受,是前世行为的直接结果;而未来的命运和结果,则是今生行为的直接结果。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
情感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萌生,一旦陷入便难以自拔,其深度和强度常常超出我们的预料;而仇恨似乎也有着无尽的生命力,或是因一句话、一件事而滋生,却难以找到终结的一天,但无论是多深的情感还是多重的仇恨,最终都可能在一个简单的微笑面前烟消云散。
微笑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不仅可以化解尴尬,缓和紧张,还可以将多年的恩怨一笔勾销。在生活中,无论是爱情还是仇恨,都不应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学会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情感的起伏变化。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若无回响,必有一伤!
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对某人、某事怀有深切的情感,内心总在期待得到相应的回应。然而,并非所有的情感都能得到及时、满意的回应。有时,我们的热情会遭遇冷漠,我们的付出也换不来感激。
这时的我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虽然并不是每一份付出都会得到回报,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情感,如何在期待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对于那些无法回应我们情感的人或事,或许,顺其自然不强求,适时放手才是对自我的最好保护。

说曹操,曹操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
人生中的遇见和错过都有其不可预测性。我们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无法控制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我们任由缘分的巧合,只管珍惜每一次的相遇,偶然也会,必然也罢,都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接受错过。不是所有的相遇都会有结果,不是所有的缘分都能开花结果。当错过成为现实时,我们不妨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笑看人生的起起落落。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人际交往中,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仿佛时间都会变得不够用,即使畅饮千杯也觉得不足为快;而与不同频的人共处,即便是简单的几句寒暄似乎也显得多余和尴尬。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渴望找到能够理解我们、支持我们的朋友。与他们相处,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但现实往往却难得这样的二三知己,反而更多的是因为价值观、兴趣或者性格差异的人,有些甚至连交流可能都充满障碍。

在红尘的轮回里,执念如同一根无形的锁链,紧紧束缚着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在追求中迷失,在执着中痛苦,不知不觉中,我们失去了多少本应属于我们的福报。

曾有一名年轻的僧侣,他修行刻苦,心志坚定,却始终无法参透“空”的真谛。他的执念,是对成就的渴望,是对认可的追求。每日,他都在佛像前苦苦祈求,愿自己的修行能够得到佛祖的肯定,愿自己的智慧能够得到众生的敬仰。

然而,执念如同一颗种子,在心田里生根发芽,长成了遮蔽阳光的大树。他的心中,再也容不下其他。他看不见四季的更迭,听不见鸟儿的歌唱,感受不到风的温柔。他的世界,只剩下了自我,只剩下了对成就的无尽渴望。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禅师路过此地,见到了这位年轻僧侣。老禅师问他:“你为何在此苦修?”年轻僧侣回答:“为了得到佛祖的认可,为了积累更多的福报。”老禅师微微一笑,指着天边的流云,说:“你看那云,它自由飘荡,无所执着,却能滋养大地,带来生机。你若能放下执念,你的心也将如云一般自由,你的福报自然随之而来。”

年轻僧侣听后,心中一震。他开始反思,这些年来,他的执念让他失去了多少应有的福报。他没有时间去体会佛法的深奥,没有心情去欣赏世间的美好,甚至没有机会去帮助那些需要他的人。他的心,被执念所填满,再也容不下其他。

从那以后,年轻僧侣开始尝试放下执念。他不再只是为了修行而修行,而是为了理解生命的真谛。他不再只是为了得到认可而学习,而是为了传播智慧的光芒。他的心,逐渐变得宽广和平静,他的福报,也如泉水般潺潺而来。

佛教告诉我们,放下执念,就是解脱的开始。当我们放下对成就的执着,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自由。当我们放下对物质的渴望,我们的灵魂就会得到净化。当我们放下对自我的坚持,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升华。

执念,让我们失去了多少应得的福报。但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愿意打开心灵的枷锁,那些失去的福报,终将以另一种形式,回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以一颗清净的心,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份礼物,去感受佛法的无限慈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