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大名园:岭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广东四大名园:岭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提及园林,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江南园林那如诗如画的景致,像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南京的瞻园等,它们以独特的江南韵味闻名遐迩。其实,在岭南地区,也有极具魅力的园林瑰宝 —— 广东四大名园。它们虽不像江南园林那般广为人知,却以自身别具一格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园林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广东四大名园,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
清晖园:顺德明珠,典雅风华
清晖园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历史底蕴深厚。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状元黄士俊的府邸花园 ,后几易其主,在清朝乾隆年间被进士龙应时购得,经龙氏家族数代精心营建,逐渐形成现今的规模与格局。“清晖” 二字,取自南朝诗人谢灵运的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充满诗意,寓意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日光般和煦。
清晖园巧妙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等多种艺术形式,建筑风格独具岭南特色。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布局,既利于通风散热,又能有效减少阳光辐射。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多采用门与窗结合的形式,形成通透的落地窗式屏门,尽显岭南建筑的开敞与灵动。
园内景点众多,各具特色。船厅是清晖园的精华所在,它仿照珠江画舫 “紫洞艇” 而建,为两层楼舫式建筑。船厅前半部三面临水,以百年紫藤相系,船首设有平桥与岸相连,宛如一艘即将起航的画舫。船厅内缕花透光的落地门窗,宽阔的回廊围以疏透的木栏,在此可晨赏池景,夜观星月 。厅内花罩镂雕成芭蕉图案,蕉下石头上雕刻的蜗牛栩栩如生,为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奇趣与雅致。
碧溪草堂是清晖园最早的建筑之一,为水磨青砖临水平房。堂前有一座六角亭,两者以池廊相接,池廊横梁上雕有菠萝、杨桃、香蕉等岭南佳果,充满浓郁的岭南风情。碧溪草堂的镂空疏竹木雕工艺精湛,古色古香,堂内屏门下半部分镌刻着《百寿图》,虽历经岁月,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今,清晖园作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它不仅是一处美丽的园林景观,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让人们能在游览中领略到岭南园林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
梁园:文人雅韵,岭南水乡
梁园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由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历经四十余载精心营建 。它是梁氏家族私家园林的总称,主要包括 “无怠懈斋”“寒香馆”“群星草堂”“十二石山斋”“汾江草庐” 等五组风格各异的园林建筑。鼎盛时期的梁园规模达 200 多亩,是集宅第、祠堂、园林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梁园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相互融合,浑然一体。以奇峰异石为重要造景元素,结合平庭、山庭、水庭、石庭、水石庭等组景方式,营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园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展现出高雅精致的气质。群星草堂是园内主体建筑,采用青砖、木、石结构,九脊式顶盖,厅堂两侧开天井,墙外设回廊,还有秋爽轩、船厅等建筑与之呼应 。船厅临近池沼,与桥、亭布局相得益彰,三面皆为大型满洲窗,可将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梁园的一大特色是其独具韵味的岭南水乡风情。园内湖水萦绕,曲水回环,溪涧、池塘与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绿树繁花相互映衬,形成如诗如画的景致。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宁静秀美的水乡之中,能感受到那份悠然闲适。汾江草庐有大面积湖池,湖岸被花木和竹林环绕,设有韵桥、石舫、笠亭等胜景,充满幽静的韵味。湖中的 “湖心石” 形态奇特,为整个景观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独特 。
秀水、奇石、名帖被誉为 “梁园三宝”。园内的水清澈灵动,或潺潺流淌,或汇聚成湖,为园林注入生机与活力。梁氏家族对奇石情有独钟,园中奇石众多,黄蜡石、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等姿态各异,或挺拔峻峭,或玲珑剔透,极具观赏价值 。此外,梁园还收藏了不少名家法帖,如梁九章的《寒香馆法帖》,将唐至清的名家书法摹刻于石上,是岭南三大名帖之一,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梁园作为岭南古代文人园林的典型范例,不仅是一处美丽的园林景观,更承载着佛山文人对宁静自然的追求,以及 “广府文化” 对花园式宅第的向往,反映出佛山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文人荟萃的繁荣景象。
余荫山房:精巧别致,藏而不露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由清代举人邬彬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 年) ,历时五年建成。邬彬曾任刑部主事,后因奉养母亲辞官回乡。中举后,族人将建造祠堂剩余的土地奖给他,他便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余荫山房,旨在纪念祖先,福泽后人。邬彬的两个儿子也先后中举,成就了 “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 的佳话 。
余荫山房占地面积约 1598 平方米,以 “藏而不露”“缩龙成寸” 的布局风格独树一帜。它运用纵横两条轴线垂直相交的方式,构建出规整的几何形布局,巧妙融合中西方、南北园林的造园手法。在空间布局上,借助园外景色,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通过几何图案规划园林建筑、水池、门窗等,尽显精巧。
踏入余荫山房,仿佛步入了一个小巧玲珑的世界,虽占地不大,却将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水景观巧妙融合。园内以 “浣红跨绿” 廊桥为界,分为东西两大景区。西区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北的深柳堂和池南的临池别馆相对而立,四周夹墙竹翠,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深柳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为当年园主与宾客雅集之所,其装饰工艺极具岭南建筑风格,瓦顶轻巧,为歇山顶建筑。大门上方牌匾题有 “大雅含宏” 四字,珍贵的檀香木雕屏上刻有清代名家刘墉、刘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的书法作品和诗句。两件 “松鹤延年”“松鼠葡萄” 木刻大花罩,刀法细腻,栩栩如生,展现出精湛的工艺。堂前左右花坛中的两株古老榆树,形态独特,百年炮仗花如红瀑般垂落,绚丽夺目。
临池别馆原是书斋,为硬山顶建筑,前临四方荷池,因文人雅士以墨砚为 “池”,蘸砚挥毫称 “临池” 而得名。馆内朴素简洁,外观新颖,明间以细密的冰纹花隔断涂金假窗装饰,既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色,又适应了当地台风频发的气候特点,屋顶不陡,屋面线平直,减少了受风面积。
东区的玲珑水榭矗立在环池中,是园主当年邀集同道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处,从八个方向望去,景致各异,四季美景皆汇聚于此,正如亭中柱联所写:“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充满了诗意与雅趣 。
文昌飞阁是余荫山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高 15.4 米,外观呈八角形,采用貌似四层实为三层的独特空间分隔,既增强了立面景观的美感,又符合阳数寓意吉祥的传统观念。飞檐灵动,翼角高翘,气势不凡。每当微风拂过,梵玲叮当,令人心旷神怡。阁内天花藻井绘有人物、花卉、鸟兽、山水等图案,画工精细,生动逼真。文昌阁两侧的回廊天花,满布番禺地方风情彩绘和民间故事连环画,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感受浓厚的文化熏陶。与文昌飞阁遥相呼应的是挂榜青山,高 8 米,山体雄浑,群峰耸立,山间有危径、洞壑、石崖、绝壁、飞瀑流泉,景观丰富多变。昔日,文昌阁、魁星像、挂榜山相互关联,成为读书人心目中向往的 “金榜题名” 之地,也形成了番禺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 。
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保存了众多古建筑和珍贵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其独特的造园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那份精巧与雅致,探寻岭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可园:小园大境,咫尺山林
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可园路 32 号,由东莞本地人张敬修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 年) ,他曾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回乡后修建此园作为居所和雅集之地。关于可园名字的由来,说法多样。一说是园主本想命名为 “意园”,但听取客人意见后,因众人皆称 “可以”,便将其命名为 “可园” ;二说取 “可人” 之意,源于 “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的诗句;还有说法与园主张敬修的人生哲学相关,他历经官场沉浮,希望子孙明白 “无可无不可” 的道理,故而取名 “可园” 。
可园占地面积仅 2204 平方米,约三亩三,面积虽小,却布局精巧,以 “小巧玲珑、设计精巧” 著称。从空中俯瞰,建筑沿外围边线布置,环绕着两个较为开阔的内庭空间,将住宅、庭院、书斋等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建筑布局可大致分为东南门厅建筑群、西部阁楼建筑群、北部厅堂建筑群三个区 。这种布局让整个园林既紧凑又开阔,独具岭南地域特色,与常见的江南园林布局截然不同。
园内建筑和园林相互融合,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可堂是可园的主体建筑,庄严大气,楼前有曲尺形水池。楼高 15 米多,底层大厅名可轩,其侧的石梯级可盘曲而上至绿绮楼,进而通往可楼第二、三层 。邀山阁共四层,曾是全城最高建筑,楼顶全是窗户设计,视野极为开阔,登上楼阁可将四面景色尽收眼底。擘红小榭是主人邀客小憩之处,在此可观赏到小巧雅致的园林景致。
可园在岭南画派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园主张敬修爱琴棋书画,可园建成后,他广邀文人雅集。画家居巢、居廉曾客居可园长达十年,在此创造了没骨撞水撞粉花鸟的画法,开创了岭南画派的先河 。此后,众多艺术家受可园艺术氛围的熏陶,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了岭南画派的发展壮大。可园也因此成为岭南画派的重要发源地,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可园周边环绕着岭南美术馆、东莞文联艺术院、古玩城、森晖博物馆等众多文化场所,共同构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园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让人们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结语
广东四大名园 —— 清晖园、梁园、余荫山房和可园,每一座都独具魅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清晖园的典雅风华,到梁园的文人雅韵;从余荫山房的精巧别致,到可园的小园大境,无不展现出岭南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亲身走进这些园林,感受那份宁静与雅致,领略岭南园林独特的魅力。同时,我们也应重视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它们的美丽与故事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