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徐文东教授: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功能重建
复旦大学徐文东教授: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功能重建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功能重建是神经科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复旦大学徐文东教授团队在《Brain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综述文章,系统地阐述了运动恢复的神经机制和转化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成年哺乳动物中,大脑皮层中的大多数皮质脊髓神经元(corticospinal neurons, CSNs)发出轴突,直接投射到对侧脊髓,控制对侧肢体运动。因此,一侧半球的损伤往往导致对侧肢体的运动障碍,如中风或脑外伤。
在损伤的急性期,大多数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恢复。主要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受损的功能能够得到部分的恢复。但是在进入慢性期(>6个月)后,大概有55%-75%的患者遗留有患侧肢体的永久性功能障碍。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在损伤后的急性期对受损的运动下行通路进行保护与修复,主要的手段包括药物干预、干细胞移植、行为疗法和无创脑刺激(NIBS)。尽管这些早期干预措施可以部分改善运动功能,但大多数患者仍难以灵活地使用患侧的上肢完成精细运动,如抓握和操纵物体。
值得注意的是,上肢的精细运动是预测患者在脑损伤后是否能完成日常生活和恢复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最近的研究发现,健侧半球可以代偿受损半球的功能,控制同侧瘫痪肢体的运动。从健侧半球到瘫痪肢体的同侧皮质脊髓束(CST)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实现精细运动功能恢复的最主要通路之一。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同侧运动控制的代偿能力逐渐减弱。另外,这种代偿能力的强弱还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近来许多新兴的技术也主要是利用健侧半球来控制瘫痪的上肢,如新型NIBS策略、基于脑机接口(BCI)的康复系统,以及左右颈七交叉移位术(CC7)。这些策略都可有效提高瘫痪上肢的精细运动表现。
在本综述中,作者首先描述了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对皮质下行通路的各种影响,并总结了通过神经可塑实现运动恢复的神经机制。接着,作者对旨在保护或修复受损组织的干预措施,以及在动物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使用健侧半球来控制瘫痪上肢的相关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一个基于感觉运动整合的治疗概念,即个性化的、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来操纵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
这种策略可能有助于充分发挥神经可塑性,加速瘫痪肢体的精细运动功能恢复。
图1 整合多种技术与感觉运动信息实现同侧运动控制的新型康复策略。
关键词: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机接口技术;神经可塑性;同侧运动控制;轴突再生
本文原文来自脑医汇旗下Ai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