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搭支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学技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搭支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学技术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9604450_121275984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常常面临一个难题:学生在听讲时似乎都能理解,但一到实际操作就容易出错,过段时间后更是忘得一干二净。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正是教学中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知识内化。

支架理论的背景与意义

“支架”这一概念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学习需要满足三个特性:

  1. 情境性:学习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2. 主动性:学生需要在思维层面主动加工信息,而不仅仅是行为上的积极。
  3. 社会互动性:学习往往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

其中,“主动性”最容易被误解。它并非指态度或行为上的“积极主动”,而是指学生在思维上能够开展“主动加工”或主动思考。而“被动加工”的典型情况是他人进行语言讲解,学生虽然暂时似乎能懂,但由于思维并非学生主动“生成”的,因此很快就会遗忘。

支架的作用与搭建方法

面对学生能力不足、难以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往往会陷入“大量重复讲授”的陷阱。然而,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采用“搭支架”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克服难题,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爬喜玛拉雅山进行类比:有些高难度的断崖,是大多数登山者不可能翻越的。因此,需要能力超强者,帮忙搭建一个“梯子”,帮助所有人凭借“自己”的力量爬上去————而非被人背上去。知识学习、或问题求解也类似:

当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但又难以自行达成某个目标时,最好的策略并非老师背着学生过去,而是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支架/梯子”,使得每一步都由学生自行解决,并且每一步都会为下一步提供知识与思维的基础。这样,学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顺利爬上知识陡崖。

搭建支架的具体案例

案例一: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使用

在一次教学分享中,张弛老师使用“双气泡图”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异同的对比。然而,学生在总结“不同点”时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设计一个思维支架表格,帮助学生开展主动加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案例二:复杂问题的分解

吴永芬老师在辅导学生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学生无法理解一个复杂的题目。通过将问题逐步简化,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设计一系列变式问题,最终帮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方案。

  1. 从学生的熟悉的知识和问题出发,作为起点
  2. 变式问题1:增加一点复杂度,由线到面
  3. 变式2-1:两个铁环
  4. 变式2-2:两个铁环的思考完成后,再开展三个铁环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支架设计,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最小阶梯变化的问题支架,将家长的讲解转变为孩子自己的思维动作,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结语

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讲授和示范外,学会“搭支架”是一种更为重要、实用且有效的教学技术。通过支架设计和适当引导,学生能够自主理解并掌握知识,实现真正的学习。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