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父母停止“内耗”的6个顶级思维,每个父母都该了解
让父母停止“内耗”的6个顶级思维,每个父母都该了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而频繁的争吵、指责和比较则可能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本文将探讨六个有助于父母避免"内耗"的顶级思维,帮助每个家庭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图注:父母的思维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受不完美
知乎上,有一位妈妈是完美主义者,她对儿子的要求非常高。字写歪了一点,就要重写;做错一道题,就被要求抄三遍;考试丢了一分都会骂孩子好半天。在一次期末成绩中,儿子考了班里第三名,得到成绩后妈妈就开始对着儿子挑剔:"你的口算错了两题,上课又走神了吧!你看看,这个字占格又错了,说了多少遍?"妈妈的挑剔霎时间让儿子的心跌落到谷底。就这样,儿子越来越反感学习,成绩也越变越差了。
有很多的父母,每一眼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成绩好,挑剔他贪玩;懂事的孩子,嫌他成绩差……孩子做什么都不满意,最后孩子都变得了自卑、懦弱、逆反。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被大人教坏了。"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孩子是差劲的,有的只是父母眼光中的偏差。德国化学家奥托·瓦拉赫读书时成绩排名倒数第一,被父母送去学油画,成绩也不尽如人意。机缘巧合下,他接触到了化学,并让自己的大脑被点燃,最终在化学上创造了奇迹,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对一个生命最大的尊重,就是看见、接纳、尊重他的不完美,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找到最佳点,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做到"扬长避短",你就会看见孩子的花期。
图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舍弃比较
有一个很窒息的故事。小女孩考了100分,却被妈妈"泼冷水":"那是你运气好,你有本事和你同桌一样每次考第一?"女孩想学跳舞,妈妈说:"小雯跳舞就像一个仙女,你像什么?像一只笨拙的大肥鸭!"女孩想看电视,又被打击:"你同桌平时看电视吗?人家学习这么积极,你怎么光想玩?"有一次因为考试同桌分数又比她高,被妈妈数落一顿,女孩生气地说:"那你干脆认她当你女儿好了。"
妈妈的每一次比较,都给了孩子多一次的打击。许多父母都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自己家的孩子,总觉得:别人家孩子"成绩好、懂事、还体贴",自己家孩子就是"成绩差、爱顶嘴、唱反调"。就这样,经常被否定的孩子,最终只有两种结果:自暴自弃:"反正我怎么做你都不满意,那我有什么好努力的";最终叛逆。胆怯自卑:"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好",遇到难度大点的事情就退缩逃避。
每一个努力变好的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看到,我们要学会去肯定他的付出,让他拥有价值。在杭州一名女孩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放学回家后,父母拿出女儿爱吃的甜品安慰鼓励。女孩先是一脸惊讶,随后绷不住情绪红了眼眶。妈妈说:孩子平时熬夜早起学习,自己很是心疼,希望孩子能稳住心态,再接再厉,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是啊,每个孩子都应该做自己。身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关注孩子本身,去看到孩子的进步,让他知道"我有价值"。
学会给自己的"松绑"
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中有一对窒息的家庭。女孩张沛从小就被妈妈管控着:妈妈经常闯入她的房间,翻看她的日记和相册;上厕所时也毫不避讳地闯入;成绩下降一点就劈头盖脸地骂她;高中时因为放弃了保送名额,被妈妈怀疑早恋。长大以后,她依然无法脱离母亲过自由的生活。父母不经允许拆她的快递,给她安排相亲,撮合她和不喜欢的男孩……这些在她看来非常窒息的事情,妈妈却以为是亲密无间的爱。
心理学家李雪说: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有些父母毫无分寸地去控制、约束孩子,其实就是在"虐待"他。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指出: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当孩子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下成长,最终都会是以"逃离"父母为幸福。
有人说过:爱要张弛有度,才能生出温度。许多时刻,父母的皮筋拉得越紧,孩子就越容易反弹。对孩子来说,有时候不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孩子,最该做的一件事就是"静",放松彼此,才能建造和谐的关系。建议所有的父母,在付出之前,学会问孩子"想不想要"。好的家庭,都要有一定的"松弛感",让孩子自己去长大。
学会宽容
网上有这样一个新闻。有位妈妈带女儿去买东西时,让女儿拿着手机去付款,结果,女儿将金额错付成了3万元。当时女儿吓得大哭,一旁的妈妈也很着急,却没有对女儿发火。而是冷静地安慰女儿:"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别担心,每个人都有失误,但是我们要吸取教训,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事情解决了回到家,妈妈看到女儿还哭丧着脸,又安慰了好一阵,女儿才笑了起来。事后,这位妈妈感慨道:"还好,3万元给生活里增添的只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事故。"
其实,孩子犯错并不可怕,但是我们要学会给孩子机会去改正,去成长。你要相信,孩子的每一次犯错也许都是"不小心""无意识"的,不要因为一时的错误去否定孩子。给孩子反省的空间,远比批评孩子更重要。一位作家曾讲过一个小孩偷拿钱的故事。在一间教室里,这位作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谁偷拿了家里的钱?"一个小男孩举了手。后来作家对着男孩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子汉。"因为这句话,那个小男孩一直记着。后来小男孩领悟到:一个人是可以犯错的,但是要改正。有时候,宽容孩子的错误,就是在教他"承担责任"。教育,考验的是父母的耐心与脾气。父母要多给孩子机会去"反省" ,胜过任何一次说教。
积极思维
山东聊城有一个男生,去年高考700分。记者在采访他的父亲时,他的父亲说:"孩子平常比较贪玩,很多家长会当成缺点,我们从小把这当作优点。"这句话,看似普通,却非常有智慧。因为思维的不同,所以孩子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如果父母的心态总是负面的:作业不会就是"脑子笨";不爱说话就是"闷葫芦"等这样的"评价",其实就是在否定孩子,最终让他变得自卑、敏感、懦弱。如果父母心态是积极的:作业写错了"可能是方法不正确";性格内向的孩子"做事稳重"。这样积极地评价,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会越来越优秀。
有人说过:你眼里的孩子是什么样,他们就会长成什么样。积极正面的评价,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在电影《告别昨日》中有一个男孩戴维。在父亲眼中他很差劲,于是有一段时间他就是破罐破摔。但是,戴维的妈妈却觉得他能成为一个赛车手,还一直鼓励他"你能行"。这份鼓励和支持,推动着戴维朝梦想一路进发,最终夺得了自行车比赛的冠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赞赏。"生活中的烦恼和困苦无可避免,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态。因为,积极的父母,教育永远在考虑孩子。我们要永远给孩子"正能量",把"我相信你可以做好"刻在骨子里,从积极、乐观、正面地去教育孩子。积极的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底色。
保持自我
最失败的教育就是,自己摆烂,拼命要求孩子。是啊,很多父母都处于"不自省"的状态:自己下班回家玩手机,孩子回来就必须看书学习;妈妈可以去打麻将,孩子却不能玩游戏……父母拼命摆烂,再努力也养不出优秀的孩子。一位高考699分男孩,火的却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叫杨晨芬,只有初中文化。结婚以后,被身为教师的丈夫影响,一家人的阅读氛围非常浓厚。她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也开始寻找自我,不仅监督儿子学习,自己也开始奋发图强读书。儿子读初中的时候,她就通过努力考取了大专文凭。后来,儿子上高中以后,她又开始学习短视频创作。这一路,她一直非常努力,没有因为孩子而放弃自我。儿子也被她的行为深深影响,成为一个特别努力的人。
好的教育,父母都有"自省"的能力。父母越努力上进,孩子越勤奋刻苦;父母自身越严格,能让孩子变得严谨、自律与坚韧。有一位妈妈说:这个社会可能有很多声音都说女性就应该在家里。但是做了母亲以后,我就想成为孩子的榜样,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是啊,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要因为有了家庭而让自己变得卑微;父母喜欢的事,爱好,理想都不要为了孩子而改变,而要学会"自我成长"。父母好好活出自我,活得自信、坚定、从容,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海边的卡夫卡》中写着一段话: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如果水质过差,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反之,如果收获了足够的营养,小树苗便会茁壮成长,结出硕果累累。这句话也像在说:如果父母"质量"不好,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节奏。因此,我们要做"高质量"的父母,不要时刻忧心忡忡,也不要时常抱怨连连。父母就要学会"自我调节",只要有足够大的勇气做到:不评判、不说教、不指责,全然地理解、支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