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与苏35混编:两种不同体系战机的实战价值
歼16与苏35混编:两种不同体系战机的实战价值
最近,央视纪录片中首次公开报道了解放军空军的一支精锐王牌部队。在视频中,出现了28架战机编队,其中包括22架歼16战机和6架苏35战机,展现了歼16与苏35混编的模式。这种编队模式引发了广泛关注,人们不禁要问:两种不同体系的战机混编,究竟有何战略意义?
中国与俄罗斯战机的历史渊源
要理解歼16与苏35混编的意义,首先需要回顾中国与俄罗斯战机合作的历史。90年代初期,为了提升解放军部队的空战能力,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70多架苏27战机,并在90年代末期引进了苏27战机生产线,开始生产国产歼11A战机。随后,中国又从俄罗斯引进了100架苏30系列战机,其中76架苏30MKK装备空军部队,24架苏30MK2装备海军航空兵部队。
2004年后的国产战机崛起
2004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停止从俄罗斯进口战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产战机逐步定型,如歼10A和歼11B开始批量生产;二是俄罗斯战机在雷达、航电系统等方面长期滞后。例如,苏27战机的N001型雷达被称为“倒卡神器”。
2014年苏35的引进
2014年,中国决定从俄罗斯进口24架苏35S战机,这是2004年以来首次大规模进口俄制战机。关于引进苏35的原因,有多种推测。一种观点认为是为了应急,因为当时歼16、歼10C、歼20等主力战机还在测试阶段。但更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看中了苏35S战机搭载的117S型(AL-41F1-S)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超过14.5吨,对我国涡扇15发动机的研发具有借鉴意义。
苏35的现状与未来
2016年,24架苏35S战机陆续交付,成为当时解放军最先进的现役战机。然而,随着歼16、歼10C和歼20等新一代战机的批量装备,苏35的优势迅速减弱。据估计,截至2024年,中国已装备近300架歼20系列战机和近400架歼16系列战机,加上歼10C,总数已超过1000架。
混编模式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的装备体系中,苏35战机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在央视纪录片中出现的歼16与苏35混编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训练模式。苏35凭借其强大的机动性,可以模拟各种高难度战术动作,成为歼16的“陪练员”。这种混编模式有助于提升歼16的战术战法,发现装备不足之处。
未来展望
预计苏35战机在服役中期将进行技术升级,这将参考中国破解苏27、苏30战机原始代码的经验。同时,随着国产发动机技术的突破,苏35的发动机也可能迎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