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工泪液效果不佳的下一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工泪液效果不佳的下一步

引用
1
来源
1.
https://theeyeobserver.com/tw/beyond-dry-eyes/artificial-tears-and-dry-eye-disease

干眼症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症状包括眼睛发红、灼热、刺痛、异物感、酸涩、发痒或畏光等。现代生活中的压力、睡眠不足、长时间使用电脑和3C产品、以及佩戴隐形眼镜等都可能加重干眼症的发生。人工泪液作为干眼症的初步治疗方法,因其种类多样、使用便利且容易取得而被广泛使用。然而,人工泪液的效果并不总是理想,本文将探讨其原因以及替代治疗方案。

为什么人工泪液有时效果不佳?

pH值差异

市面上的人工泪液pH值通常在6.6-7.8之间,而自体泪液的pH值约为6.5-7.6。如果人工泪液的pH值超出正常眼部舒适范围,可能会导致流泪或灼烧刺痛感,造成不适。

干眼症的不同类型

干眼症可分为四种类型:湿润度不足型、缺水型、缺油型和混合型。人工泪液是通过额外添加的方式补充水分等物质,因此需要在医疗院所经眼科医师评估后,再处方购买合适的人工泪液。

防腐剂的影响

市面上可多次使用(多为瓶装,可点用一个月)的人工泪液通常内含防腐剂,以防止微生物生长。然而,研究显示,眼球表面长期接触防腐剂,会引发不良反应与毒性,如常用的防腐剂(苯扎氯铵,BAK),长期使用会导致角膜与结膜上皮细胞凋亡。因此,需要频繁使用人工泪液的患者,或患有其他眼部疾病的病人,可选择没有添加防腐剂或改良防腐剂(非BAK)的人工泪液。

赋形剂的作用

人工泪液中除了主要成分外,还含有赋形剂成分(例如:聚乙二醇、甘油或玻尿酸等),功能是增加人工泪液的黏稠度。研究表明,相比较生理盐水,人工泪液内的黏稠聚合物可提供更长的眼球停留时间;而凝胶状的人工泪液,也比水状产品能维持更久。不过,如果使用了太黏稠的人工泪液,虽然可减少使用频率,但可能会产生短暫視力模糊,以及在眼瞼与睫毛处出现残屑。因此,建议低黏稠度的人工泪液在日间使用,而高黏稠度人工泪液则适合在过夜时使用。

不同类型干眼症的治疗方案

泪液过度蒸发型干眼症(缺油型)

这种情况是由于泪液太快蒸发,研究建议使用含油脂成分的人工泪液来减少泪液蒸发。

湿润度不足型干眼症

如果是由于泪液分泌不足,亚洲干眼症学会(ADES)建议可使用促进黏蛋白及水分泌的处方眼药水,才能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人工泪液与天然泪液的差异

天然泪液

天然泪液(膜)不仅由水构成,它包含三个主要成分,由外而内分别是油脂层、水液,以及黏液层,各成分间的动态互动有助于维持泪液的稳定性。其中黏液层的主要成分是黏蛋白,其亲水性会增加水分停留在眼睛表面的时间。泪膜覆盖在眼表保护角膜,是保持眼球舒适与视力清晰的关键。

人工泪液

人工泪液则是靠各种化合物,类似于“浇水、补水”的概念,目的是暂时缓解干眼的不适感,并没有天然泪膜每一层在设计上都有各自的功能与任务,因此无法完全取代天然泪液。

人工泪液的局限性

干眼症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环境因素或内部压力等。而人工泪液的主要作用是让眼睛保持湿润,暂时舒缓干眼的不适感。因此,如果在使用人工泪液一段时间后,眼睛不适的情况并未获得改善,建议寻求眼科医师进一步评估,找出造成干眼症的原因及类型,以进行适当的治疗。

帮助恢复自体泪液的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干眼症的常见药物治疗主要用途为抑制炎症反应,但使用上仍有一些需要注意事项。以下药物皆为处方药,须经医师诊断、处方后才可使用:

  • 类固醇眼用制剂:适用于短期治疗,可帮助缓解干眼症症状。若长期使用有可能造成免疫抑制增加感染风险、引发白内障与造成眼压上升。

  • 环孢素(cyclosporine)类眼用制剂:作为免疫调节药物,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可抑制T淋巴细胞减轻炎症,恢复泪液分泌功能。一般用于治疗重度干眼症,常见副作用为眼部可能有灼热刺痛感。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还有药物专门用于刺激自体泪液的生成、让泪(液)膜恢复健康及稳定性,成为干眼症的治疗选项。目前促进分泌泪液的药物有:

  • P2Y2受体促进剂(diquafosol):通过作用于结膜上皮与杯状细胞膜上的P2Y2受体,以及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刺激水分与黏蛋白的分泌。Diquafosol并非通过从外部的补充,而是由自体增加天然的泪液量及稳定泪膜品质,常见副作用为点用后眼睛有刺激感。

参考资料

  1. Messmer EM. The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ry eye disease. Dtsch Arztebl Int. 2015 Jan 30;112(5):71-81.
  2. Nguyen A, Kolluru A, Beglarian T. Dry eye disease: A review of anti-inflammatory therapies. Taiwan J Ophthalmol. 2023 Feb 13;13(1):3-12.
  3. Semp DA, Beeson D, Sheppard AL, Dutta D, Wolffsohn JS. Artificial Tears: A Systematic Review. Clin Optom (Auckl). 2023 Jan 10;15:9-27.
  4. Che Arif FA, Hilmi MR, Kamal K, Ithnin MH. Evaluation of 18 artificial tears based on viscosity and pH. Malays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20 2. 96-111.
  5. Abelson MB, Udell IJ, Weston JH. Normal human tear pH by direct measurement. Arch Ophthalmol. 1981 Feb;99(2):301.
  6. Tsubota K, Yokoi N, Watanabe H, et al. A New Perspective on Dry Eye Classification: Proposal by the Asia Dry Eye Society. Eye Contact Lens. 2020 Jan;46 Suppl 1(1):S2-S13.
  7. Jones L, Downie LE, Korb D, et al. TFOS DEWS II Management and Therapy Report. Ocul Surf. 2017;15(3):575-628.
  8. Tsubota K, et al. New Perspectives on Dry Eye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A Consensus Report by the Asia Dry Eye Society. Ocul Surf. 2017;15(1):65-76.
  9. Pflugfelder SC, Stern M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tear film. Exp Eye Res. 2020;197:108115.
  10. Pucker AD, Ng SM, Nichols JJ. Over the counter (OTC) artificial tear drops for dry eye syndrom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2(2):CD009729.
  11. Mondal H, Kim HJ, Mohanto N, Jee JP. A Review on Dry Eye Disease Treatment: Recent Progress, Diagnostic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Pharmaceutics. 2023;15(3):990.
  12. de Paiva CS, Pflugfelder SC, Ng SM, Akpek EK. Topical cyclosporine A therapy for dry eye syndrom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9;9(9):CD010051.
  13. Keating GM. Diquafosol ophthalmic solution 3 %: a review of its use in dry eye. Drugs. 2015;75(8):911-922.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