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人工智能时代重塑育人方案培养跨学科跨领域工程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人工智能时代重塑育人方案培养跨学科跨领域工程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在“人工智能与结构寿命预测前沿学术论坛”上指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基础的预测科学引发了多个学科的重塑变革,也对结构寿命预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做到“一叶知秋”,发展基于小样本、少数据的结构寿命预测新方向,是当前需要回答的课题。
人工智能时代重塑育人方案培养跨学科跨领域工程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在紧跟时代步伐上做出了哪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轩福贞校长表示:华东理工大学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工程能力和人文素养并重,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变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00年,学校成立理工优秀生班,2002年建立理工优秀生部,实行配套培养模式,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20年起,设立“智能与机器人”“生物医药”“智慧化工”“能源与环境”“机械智能化”5个工科实验班,聚焦国家发展亟待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未来国家战略必争领域的工程科技人才。进入新时代,根据新工科建设新要求,学校全面重塑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着力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推行跨学院大类招生,化工学院、药学院全部专业按“化工与制药类”大类招生,合并计算机类与电子信息类两个大类,按“计算机类”大类招生。设置“化工与工程管理”“计算机与金融学”“应用化学与生物科学”“环境与社会学”“能源与经济”5个跨学科双学士学位项目,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9个辅修专业及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等11个微专业,积极构建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高质量的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工程技术能力和项目管理实践能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实现“1+1>2”的培养效果。另外,轩福贞校长强调,坚持高点定位,对标世界一流,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华东理工大学始终以全球视野谋划工程人才培养,不断扩大教育开放,通过健全工程人才质量标准、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等,构筑起开放办学和培养国际卓越工程人才的新格局。
分析认为,轩福贞校长提出人工智能时代重塑育人方案培养跨学科跨领域工程人才,这一决策是基于多个方面的考虑,可能涉及到以下下几点:
一是适应时代需求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已成为大国间博弈的关键变量。AI时代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一领域的专家,而是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教育理念更新
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树立大工程观和工程教育新观念。这包括建立“返本开新”的创新工程观、和合统一的协调工程观、道法自然的绿色工程观、兼收并蓄的开放工程观、共建共治的共享工程观。秉承“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全人教育理念,坚持“全过程、全包容、全民”的原则,通过开展通识性、实践性、创新性工程教育,将工程思维和工程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三是具体改革措施
推行跨学院大类招生,如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药学院全部专业按“化工与制药类”大类招生,合并计算机类与电子信息类两个大类,按“计算机类”大类招生。设置“化工与工程管理”“计算机与金融学”“应用化学与生物科学”“环境与社会学”“能源与经济”等跨学科双学士学位项目。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9个辅修专业及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等11个微专业,积极构建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高质量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传统优势,通过鼓励企业参与教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健全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等,促进人才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和有效匹配。
因此,轩福贞校长提出人工智能时代重塑育人方案培养跨学科跨领域工程人才,这一决策体现了华东理工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设有17个学院,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交叉等12个学科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7个。学校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