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社媒刷出抑郁? 心理学家教你挥别比较心态
刷社媒刷出抑郁? 心理学家教你挥别比较心态
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它来定义自我价值,也更容易产生比较心态。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社交网站可能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有关。
心理卫生学院资深临床心理学家苏慧贤博士指出,常拿自己和别人攀比,特别是看到别人的社媒贴文或视频后作比较,可能对精神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研究显示,这些比较的行为常常诱发负面情绪如忌妒、愧疚和悔恨。
如果发现社媒对自己的精神健康有害,那确实应该少刷社媒,但究竟多少算多,要减多少才算达标?专家也没有明确答案。苏慧贤博士说,目前仍然没有“社媒理想使用量”的循证建议,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理想使用量也会因人而异。
“感恩练习”有益身心
苏慧贤博士解释,社媒上看到的往往是理想化的视频和图像,这会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进而催生竞争心态。大家互相比较就会启动恶性循环,以致精神健康困扰变本加厉。
除了有意识地使用社媒,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少用社媒,我们还可以采取更积极的做法——练习感恩。苏博士强调,培养感恩的心,会对健康产生深刻且持久的正面影响。
苏慧贤说:“当我们看到其他我们认为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并开始作比较,这会造成特别大的伤害。例如,更缺乏自信以及更多抑郁症状。”
她建议大家使用社媒时,注意自己当下以及之后的情绪。“你会感觉自己充满活力,精神为之一振?或是受到启发或鼓舞吗?还是觉得情绪低落、烦躁或是忌妒?”
要是发现自己开始有了比较的心理,她建议大家停下来,注意当下的感受;承认那些与他人作比较的想法,但不要有任何批判的心理。“就让这些情绪和想法顺其自然地过去,不要让自己在其中纠缠不清。”
苏博士说,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成就也应该记录下来,因为会有助加强自信,也能提供“正面的抗衡”,帮助我们“对抗”社媒上常见的经过精心策划,过于理想化的贴文。
过年期间容易出现攀比现象?有些人因为比较心理作祟,可能产生负面情绪。例如,看到亲戚步步高升,自己却面对经济压力;或是在社媒看到其他人阖家欢乐,自己的家却可能有无数本难念的经。
“循证”即evidence-based,源于“循证医学”,它是一种基于科学证据的诊疗方法。基本理念是,只有那些具有最高可信度的证据,如统合分析、系统性评论和随机对照测试,才能作为有力的诊疗建议。换言之,循证建议必须有强而有力的科学证据为依据。
苏博士希望大家提醒自己:社媒看到的往往是人们生活中最好的一面,它极少反映出生活的全貌。
注意情绪 别身陷其中
比较心理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理想情况下,会让人产生进步的动力,但失控了就会影响情绪和精神健康。
许多研究显示“感恩练习”有益身心健康,定期细数幸福能让人变得更乐观、自信,并提高韧性和抗压能力。怎么练习?她建议,每天反思并记录三件让自己感恩或觉得自豪的事。例如,看到人行道旁开了小花,与孩子的共处时间,存够钱为自己或家人买点特别的东西。记录方式可以是用纸笔,或手机的笔记功能,或每天电邮给自己。
本文原文来自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