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培训笔记:拼音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教材培训笔记:拼音教学的几点建议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拼音,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本文从政策文件、课程标准、教材编排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拼音教学的具体建议,为教师们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强化属性:拼音是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开始施行)第十八条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回溯1958年正式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同样对拼音的属性有明确定位: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
目标定位:依据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五处提到汉语拼音。
第1处:总目标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
第2、3处:学段要求(第一学段)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第4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一学段学习内容
认读拼音字母,拼读音节,认识声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音序检字法;在日常交际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第5处:“学业质量描述”第一学段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以上的目标要求,都指向汉语拼音的基本功能——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把握教材:理解新编排
一年级新修订教材的编制思路如下:
一、降低难度,放缓坡度
新教材对拼音部分进行了两处大的结构调整:
将两个单元变为三个单元,并增加一个专门运用拼音的语文园地,延长拼音学习时间,降低难度。
把“y w”与“i u ü”分开单独作为一课。过去两者合在一起学习虽有合理性,但带来学习难度大的问题。新教材的编排分散了难点,放缓了学习坡度。
二、加强整合,综合提升
拼音学习应与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结合,体现学以致用。集中学习拼音阶段,每课包含字母、情境图、音节、拼音书写、词语、识字、儿歌等内容。主要调整了拼音书写、识字及儿歌三个部分,将拼音书写和识字前置,识字放在词语和儿歌之间,把所有识字任务都放在词语板块,聚集学习。儿歌增加“读一读”题干,淡化其地位,只需读一读,不要认字,起到降低难度、复习巩固拓展的作用,使拼音学习逻辑线更清晰。
三、精选音节,提高效率
教材所选音节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能唤起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在拼读音节时找到生活对应物,建立语音和语义联系,加强对音节的记忆。每课情境图中的读音在后面多有复现和关联,还关注拼音与所学汉字的联系,在拼音学习中复现前面学习过的汉字字音,促进拼音和汉字学习。少数不常见音节如“né”,可对应有文化意义的词语,让学生在学习拼音中受中国文化熏陶。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拼音学习难点较多,如形近声母和韵母、声调、复韵母、三拼音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教材针对难点在语境中学习,如在具体有意义的音节中运用形近字母,让学生多复现巩固。难点分认不出和读不准两种情况,教材做了统筹考虑,如变通处理、加入针对性指导和巩固练习等,教学中应充分关注这些难点。
五、联系生活,强化运用
2022 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学习设计。拼音教材通过有趣活动把拼音学习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赋予“汉语拼音字母表”趣味和内涵。提倡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拼音,避免机械拼读。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呈现了拼音作为拼写工具在生活中的运用场景,依据国家标准展示地名拼写的不同规则,让学生了解区分。
高效教学:上好拼音课
集中学习,持续巩固:明确拼音定位,把握教学目标。一年级达到保底目标,能准确拼读、正确书写;二至中年级在运用中巩固熟练;高年级满足信息社会对拼音程度的要求。正确书写是抄写,给汉字注音超标。中高年级在运用中自我矫正和巩固,高年级在生活情境运用中进一步矫正。
把握目标,精准施策:
以“读准声母和韵母”为例,借助学生已有口语经验,必要时作发音方法提示,但发音方法学习只是辅助手段。复韵母发音口型自然变化,不要过于关注音素分析和渐变动程,要从学生口语实际出发,将音和形对应起来。对于特殊的复韵母如“iu”和“ui”,不能简单机械用同一规则类推读音。教学要基于学生语音经验和起点,精选拼音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运用的知识,以实践运用为导向,以准确拼读出音节为目标。
“准确拼读音节”要让意义参与进来,将音节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避免无意义操练。可开展趣味拼读活动,激发使用拼音兴趣,提升拼读能力。三拼音节可采用快速拼读方式,教学中要注意巩固练习的有效性和评价的一致性,反复呈现正确音节强化记忆。
创设情境,用好资源:教材各板块有丰富教学价值。整合情境图比单图更有价值,能提高学习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抽象事物。情境图可帮助识记声母和韵母,学习音节,促进词语学习和概念掌握,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体现弹性,有所侧重:尊重个体差异,设定不同目标,根据情况弹性实施教学,做前测保底不封顶。着力突破难点,不要平均用力,各板块内容有所侧重。“准确拼读音节”是核心目标,可借助已学汉字促进拼音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汉字和拼音关系,利用教材资源更有效地开展拼音教学,发展核心素养。
回应拼音教学常见问题
字母“o”的读音及与“b p m f”的拼读:1958 年《汉语拼音方案》中,“o”的代表字是“喔”。单韵母发音口型和舌位不可移动,可利用带有“o”的音节采用析出法进行发音训练。“b p m f”后面的“o”本来韵母是“uo”,拼写省略了“u”,这种拼法从国语罗马字时就开始沿用。教学中可简化处理,若学生拼读困难,可采用直呼的呼读音方式教学。
语文教材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一年级下册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是课程标准要求,为学习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打下基础。不能因采用拉丁字母就认为语文课在学英文。
教材注音规则:
轻声的标注:教材有全文注音和随文难字注音两种方式。全文注音标注语流音,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形成语感;随文难字注音标注字的本音,方便学生记住字音,实现自主识字。正文中轻声字与课后生字条中本音字看似冲突,实则在不同场景起不同作用。
儿化的标注:儿化时“儿”不是独立音节,只是卷舌动作。教材对儿化词注音有注释,保留一些必要儿化词,其他口语词可在朗读时根据经验自然儿化。教师可参考教材配套录音指导朗读,注意儿歌中“儿”应读本音。
“一”和“不”的变调:“一”和“不”不是多音字,教材标注变调后的读音,让学生在大量语言材料中形成语感,更好地学习普通话。这些拼音标注规则在教材中通过注释、练习或教参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