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罗罗都踩坑的数学启蒙问题,咱们都提前规避吧
连罗罗都踩坑的数学启蒙问题,咱们都提前规避吧
在数学启蒙教育中,很多家长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单纯以计算水平的高低来判断孩子的数学能力。然而,数学能力远比单纯的算术要复杂和广泛,它包括了逻辑思维、问题解决、模式识别、空间观念、逻辑推理等多个方面。
一、计算方法容易掌握,计算速度容易提升
我教学十几年,还真没遇到过一个掌握不住计算方法的孩子。不管学龄前是否接触计算,跟着学校教学任务走,按照老师要求进行练习,计算方法都能掌握。这是因为计算方法的掌握是相对低阶的要求,甚至不需要思考太多,即使不做任何理解,单纯模仿老师给的模版,反复练习也能掌握。
比如凑十法,9+5,把5分成1和4,9+1=10,10+4=14,统一的方法就是看大数分小数,把大数凑十,然后十加几等于十几。哪些数字能凑十,凑十法的熟练掌握,通过背诵和反复练习,就能提高速度和准确率。
这些都是短时间内勤加练习就能提高的,而且孩子在5岁左右,每天拿出大量的时间成本,一两个月才能掌握,但到了7岁,每天练习十几分钟,一两周能就异常熟练了。
然而,在孩子年幼时期,当他们反复练习某一项技能时,可能会感到数学枯燥无味,认为数学仅仅依赖于机械的练习,无需深入思考,若因此过早地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二、理解算理是重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容易,但理解其背后的算理对孩子来说是个难点,但又对后续的学习尤为重要。
算理即这样计算背后的道理,它决定了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计算方法。 如果孩子只是机械地记忆和模仿,而没有深入理解算理,遇到稍微复杂或新的问题时,就会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计算方法的传授,更重视算理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但一些年轻老师,包括很多家长则关注孩子是否会计算,忽略了是否理解为什么这样算。
说回前面提到的凑十法,孩子不理解算理的话,9加几讲过了还要讲8加几的方法,7加几等,每次遇到凑十法的题目,都要重新讲方法。而理解算理的孩子,知道要先凑十,因为把9加几变为10加几,更好计算,这样遇到8加几,7加几的题目,就会主动拆数凑十,不仅如此,到了高年级计算几十九加一个数时,也会选择凑十的简便计算。
理解后就能很快的举一反三,解决同类更多题目,但机械的掌握方法则只会解决一道题,需要大量的重复记忆和练习,自然耗费的时间更多,更枯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他将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以及形式运算期。
在每个阶段,孩子都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发展。学龄前孩子处于前运算期,开始理解并使用符号,比如数字,但他们还无法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到了具体运算期,才能处理具体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并开始理解守恒和可逆性。简单点说,让孩子做符合自己认知能力范围内的事。
家长不了解孩子能力发展的特点,因为他们“算的慢”而产生焦虑、生气,甚至质问、惩罚,会让孩子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甚至产生自卑情绪。一旦这种感觉就形成条件反射,孩子看到数学就认为难,觉得自己学不好。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极大地阻碍他们在数学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孩子可能会避免参与数学相关的活动,甚至对学校的整体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极少数天赋特别突出的孩子,计算方面不需要大量练习也能达到超龄的结果,但如果家长认为那种情况才是常态,让自己孩子花大量时间刷题去赶那个进度,就真得不偿失了。有限的时间,让孩子去培养更重要的能力,才事半功倍。
三、欠缺的能力才是影响孩子学习的关键因素
我们学龄前到底做哪些准备?难道真的零基础入学吗?
有的孩子学龄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练习计算,但一年级数学成绩并不好,也有的孩子零基础入学,有好的习惯和能力加持,成绩优异。
这其中的差异,往往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计算技巧,而在于是否具备了学习数学所必需的一些基础能力。比如,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于孩子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至关重要,这才是我们幼小衔接的关键。
专注力强的孩子,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集中,从而更好地跟着老师理解所学知识。 很多家长都听说过三年级现象,即一二年级成绩不错的孩子,到了三年级会突然出现成绩下滑且越来越差,其主要原因就是低年级所学知识简单,孩子凭借生活中的积累和所谓的小聪明还能应付,但到了中年级,随着知识变难,需要多步思考,他们从小没有养成专注听老师讲的习惯,没有养成专心读题做题的习惯,成绩自然跟不上。
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更快找到问题的本质,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经常有孩子遇到多步思考的问题,会搞不清其内在联系,原因就在于此。而 空间想象能力则有助于孩子理解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对于学习几何知识尤为重要, 高年级数学学习三视图,遇到困难的都是小时候没玩过积木的孩子。
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从学龄前就要关注,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游戏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 和孩子一起搭积木时,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搭建才能更高更稳, 或者 让他们尝试用有限的积木搭建出不同的形状和结构,这样的游戏不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绘本、科普书籍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阅读过程中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引导他们思考书中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样的阅读不仅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前就奠定了这些能力,即使不会计算,他也能在入学后轻松理解并掌握各种数学知识,并通过适量练习提升速度和精度。只有全面提升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的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灌输。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深度的交流互动,如游戏、阅读讨论等,有效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表达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升,将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暑假在我家看到大七数学启蒙的效果,知道大七的数学完全是大七妈妈跟着小周老师的分享来做的启蒙后,我是非常开心且踏实的。因为从小周老师六年多前在公号做第一篇分享,我就是第一位读者,且因为要审稿,还是最认真的读者,我觉得自己在数学启蒙方面应该也不会出啥错。
可最终在判断标准上,我还是掉坑里了,因为计算的掌握程度最直观。我已经屏蔽网上的各种神童了,可依然会被身边的各种孩子暴击,比如四岁自己推算掌握一百以内加减法的,大班能算出从1加到100等于5050这种题目的,我跟小周说小七计算不行时,是真觉得他不行。
但好在,我虽然觉得小七计算不行,也没在行为上去逼他进行很多刻意练习,不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加减法,也是三岁半后为了英语启蒙在实践中运用语言,会做一些原版练习册、思维游戏书,里面有少量计算题,从而逐渐掌握的。也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在计算上大量浪费时间,所以他才会有时间去锻炼其他的能力,现在有一个总体还不算差的启蒙效果。
而我同事,是在判断标准陷入误区,并且在行动上也走了弯路的。她就是学龄前数学启蒙,死磕计算,把计算搞到100以内加减法送进的一年级,结果发现不比零基础好多少,每天鸡飞狗跳。
所以, 小周老师这篇,也是给学龄前孩子家长提个醒。学龄前数学启蒙,有很多比单纯的计算能力重要,对数字的兴趣,对形状、空间、模式的认知,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等,这些能力虽然不如计算能力那样直观,但却能为孩子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前段时间在群里看大家讨论寒假学习,发现有一些还是比较喜欢刷题。之所以会有这种突击式的学习,是因为之于数学来说,计算能力是短期内最容易提升,是最为直观的检验方法。其他 更重要的诸如逻辑思维、问题解决、模式识别、空间观念、逻辑推理等,却很难得到具象化的呈现。但是,需要我们清醒认知的是,这种靠积累才能出效果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最近几个月,AI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包括过年期间DeepSeek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出圈,我们可以明确得到一个信号,AI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可是,如果对于未来孩子数学能力只是局限于计算的话,肯定拼不过AI超强的数据处理速度,拼基础解题可能也拼不过,因为AI的大模型会极其标准化的解题。但是如果涉及到深度推理,逻辑思维,应变能力,以及需要融会贯通知识点去解题的时候,即便是AI,也无法媲美人类的灵感和创造的。
所以,如果我们对于数学这门在未来生活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我们对孩子启蒙搞错了方向的话,那就有点背道而驰。
家长们在启蒙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潜力,而不是单纯地追求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跟风,不要看到别人家孩子学得快、学得好,就心急如焚,催促自己的孩子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学习方式,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爱上数学,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