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推导
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推导
本文将带你探索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推导过程。通过详细的数学推导,我们将揭示这些方程的解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它们背后的数学原理。
什么是根式可解的?
以一般的2次方程为例,其一般式为:
另:
则:
它的根是:
在二次方程的解析解中,我们可以看到,任意给定一个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我们都可以将其系数带入求根公式得到其精确解。方程的根的解析式是由方程系数经过两次到三次减法,一次加法,三次乘法,一次除法以及一次开方经过有限次运算组合而成,在此意义下,我们说方程是根式可解的。
三次方程一般形:
令
带入上述方程
最后得到:
省略号标识x的一次以及0次各项.由此可见,含有x^2的项是互相抵消了,所以,任意一个三次方程都可以划归为这种形式:
转换后的p,q也同样在系数域中,如果系数是有理数,则p,q也是有理数。
更一般的结论是:
将
代入关于y的三次方程
中进行变量转换,得出关于x的三次方程
,于是p,q可以用a,b,c,d表示为以下形式:
从和立方公式得到启发:
如果将解拆成u,v两个部分的和(u+v=x),则3uv = -p,
,则和立方公式立刻变形为:
所以,得到启发,令
于是有:
无论两数和u+v是怎样的,我们永远可以要求他们的积等于一个预先给定的值,因为如果给定了u+v=A, B=uv,B的值域可以归结为求抛物线方程的值域问题,或者空间坐标系中抛物线z=xy与x+y=A平面交线z坐标的问题,如下图:
B的任意值,在复数域上u都有对应的解(实数域上二次方程可能无解).如果给定了u+v = A,对于任意B,相当于求解如下二次方程的问题,因为三次方程必有实根,所以u,v要么共厄,要么是有理数,所以下面的方程也必然是有理系数的二次方程,在复数域上,每一个二次方程都有两个根,在现在的情形下,u+v等于我们现在求的三次方程的根。
我们可以要求
因为这样做,可以使得方程不包括u和v的一次项.得到:
(这里的方程可以等于任意的一个实数,比如1,2,7/5等等,只是等于0最为方便,因为u,v是随意取的,在满足u+v=x的基础上,uv的取值在复数域上是任意的,等于不同的数只是相当于在最终的结果上做了一次线性的平移)由方程组容易构成以u^3和v^3为根的二次方程.
可以得到u^3和v^3是二次方程
根据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得到:
所以:
其中:
称为判别式!
即便所有根都为实数根,仍然可能遇到判别式为负数的情况,导致虚数被发现,逐渐收到重视!
三次方程必定有一个实数解,此公式给出的就是这个解,另外两个解可以通过长除法,将三次方程转换为二次方程,求二次方程的虚/实根.
四次方程求根公式推导过程
四次方程的一般式为:
先进行变量替换
则化为下列一般首1的简化四次方程: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提出的方法:
分别比较等式两边各项系数,可以得出:
这个经典解法是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数学家得到的。
历史上,意大利数学家的这个成就发生了很大影响,在当时,新时代的科学还是第一次超过了旧时代的成就,整个中世纪只是处于了解古代著作的潮流影响之下,而终于在这里解决了古代所不能解决的的问题,这是在新的计算科学,解析几何,微分学以及积分学被发现的一百年的时候,这些新的计算学科最终地肯定了新的科学比旧的优越。
解方程的一般理论
有理系数的高次方程通过乘上一个整数可以变成整系数三次方程,加入如下形式:
如果其存在有理数根
则p必为z的因子,q必为a的因子。
证明很简单:
则
得证。
二次方程引入非对称方程的思路:
设方程的根为x1,x2.
所以:
为了引入一个非对称的方程,我们计算:
所以
出现了一个不对称方程,联立
从而得到原方程的解。
根与系数的关系都是对称多项式,根的对称多项式的值可以用系数表示出来,他们具有关于根的某种对称性,在根的置换过程中,对称多项式的值保持不变。如果在根的置换过程当中,一个多项式不满足在根的置换下其值不变,那它就一定不能用系数的加减乘除来表示。
比如为了解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无法决定那个是x1,x2,这个时候我们引入一个非对称的方程
出来,它一定不能用系数的加减乘除表示,但是我们为了解方程,需要这样一个形式,那该怎么办呢? 如果我们把它转换成对称多项式,是不是就可以用系数表示出来了?所以我么将其二次方:
平方后,原来不对称的多项式变成了对称多项式,其一定能够用系数表示出来。代价就是我们进行了扩域。将平方引入了近来。
当进行扩域后,可以将原来不对称的多项式变为对称多项式,进而得到新的限制方程。如果只有对称多项式,是不可能得到方程的解的,必须找出不对称多项式,进行扩域。
我们要找到一个等式,使一部分置换满足,一部分置换不满足,如果找到了,这个一定不是系数域内的等式了。
三次方程
所以:
(x₁ + ωx₂ + ω²x₃)³ = x₁³ + x₂³ + x₃³ + 3ω(x₁²x₂ + x₂²x₃ + x₃²x₁) + 3ω²(x₁²x₃ + x₂²x₁ + x₃²x₂) + 6x₁x₂x₃
(y₁ + ω²y₂ + ωy₃)³ = x₁³ + x₂³ + x₃³ + 3ω(x₁²x₃ + x₃²x₂ + x₂²x₁) + 3ω²(x₁²x₂ + x₂²x₃ + x₃²x₁) + 6x₁x₂x₃ =
(x₁ + ωx₂ + ω²x₃)³+(y₁ + ω²y₂ + ωy₃)³ = 2(x₁³ + x₂³ + x₃³) + 3ω(x₁²x₂ + x₂²x₃ + x₃²x₁+x₁²x₃ + x₃²x₂ + x₂²x₁) + 3ω²(x₁²x₃ + x₂²x₁ + x₃²x₂ + ₁²x₂ + x₂²x₃ + x₃²x₁) + 12x₁x₂x₃ =
2(x₁³ + x₂³ + x₃³) + 3(ω+ω²)(x₁²x₃ + x₂²x₁ + x₃²x₂ + ₁²x₂ + x₂²x₃ + x₃²x₁)+12x₁x₂x₃ =
2(x₁³ + x₂³ + x₃³) - 3(x₁²x₃ + x₂²x₁ + x₃²x₂ + ₁²x₂ + x₂²x₃ + x₃²x₁)+12x₁x₂x₃
x₁³ + x₂³ + x₃³ = (x₁ + x₂ + x₃)³ - 3(x₁ + x₂ + x₃)(x₁x₃ + x₃x₂ + x₂x₁)+3x₁x₂x₃=q₁³-3q₁q₂+3q₃
x₁²x₃ + x₂²x₁ + x₃²x₂ + ₁²x₂ + x₂²x₃ + x₃²x₁ = (x₁ + x₂ + x₃) (x₁x₃ + x₃x₂ + x₂x₁)-3x₁x₂x₃ = q₁q₂-3q₃
12x₁x₂x₃ = 12q₃
y₁³ + y₂³ = 2(q₁³-3q₁q₂+3q₃) - 3(q₁q₂-3q₃)+12q₃ = 2q₁³-9q₁q₂+27q₃
y₁³ y₂³ = (q₁²-3q₂)³